每日书画 | [宋] 李唐《采薇图》

杭州学习平台2019-12-26
订阅

李唐《采薇图》

李唐(1066—1150年),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李唐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宣和画院,成为画院待诏。北宋覆灭后,李唐辗转南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宋高宗时重建画院,李唐已年近八十,复入画院,成为画院待诏,授成忠郎,并赐金带。

李唐擅画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画风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李唐晚年,画风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

他与刘松年、马远、夏珪并称“南宋四大家”。

李唐画像

《采薇图》局部

《采薇图》,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采薇图》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着力刻画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

《采薇图》局部

在《采薇图》中,最成功的是对伯夷、叔齐的刻画。李唐采用淡墨晕染衬出白色的布衣,暗喻人物性格的高洁;用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体人物。

画面中伯夷面容清瘦,双眉微颦,双手抱膝,倚树而坐,胡子已经长时间没有打理。他只是默默地坐着,眼神并没有落在某个实处,给人一种平静安然的感觉。

《采薇图》局部

叔齐则侧身而坐,身体前倾,仿佛在说什么。在二人身旁还有小篮子和锄头,丰富了画面。

在细节上,为了表现人物衣服的麻布质感,李唐用笔简劲锐利,线条挺拔,轻重顿挫似有节奏,墨法枯润适中;在肌肉部分用线较为柔和;须眉笔法精细且多变,使人物须眉显得蓬松。

《采薇图》局部

画幅左侧,水流虽小却源源不绝;山虽未状其高,但通过与溪水的对比,以及岩石用重重的墨色勾勒,使山高之意体现出来。这里可以总结出李唐对伯夷、叔齐两人的赞许: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采薇图》局部

在《采薇图》中风景的刻画上,李唐用笔精炼而富于变化。

背景部分用笔豪放粗简;树干和近处的树叶行笔线条粗壮;山石用极豪迈的“大斧劈”皴,以各种不同深浅、枯润的墨色表现山石奇峭风骨和坚硬的质感;树丛中远去的河流则以轻毫淡墨绘就。

整个画面,繁密的树木和岩石层次分明,让画面产生丰富而雄壮的节奏感。

浓重茂密的背景衬托出身着淡色衣装的伯夷与叔齐,构成画面野趣的自然状态。尤其是岩石后的峭壁悬崖和松树上缠绕着的古藤,营造出一派荒芜寂静的原始感,画面给人一种荒无人烟的偏僻萧疏,表达出画作者崇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气节。

从《采薇图》的创作背景而论,李唐能在宋廷“建炎(1127—1130年)南渡”时期不背弃故国,甘做偏安遗老,不为金人效力,这一点足以印证他的民族气节。

(本文来源:钱塘江丛书·《钱塘江绘画》)

来源:杭州市钱江新城管委会供稿中心
作者单位:杭州市钱江新城管委会
责任编辑:颜成 王铖杰 张一寒 郑霞
杭州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