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神兽”成长难题?南京力学小学组团参加“师说新语”传秘笈

强国号发布内容
扬子晚报
2020-12-14

由江苏省教育厅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扬子晚报承办的“2020师说新语”大型融媒体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反响热烈,吸引了全省各地老师的踊跃参与。南京市力学小学一批青年教师组团参赛,他们虽是教授不同学科的老师,但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儿童研究,跟儿童共同成长,本期“师说新语”看他们如何破解小“神兽”成长中的难题。

校长说

李琳:“儿童研究”已成学校文化符号之一

李琳

南京市力学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李琳告诉记者,潜心探索20年,力学小学致力于“儿童研究”项目的开发和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重磅奖项,取得丰厚成果。“儿童研究”也因此成为力学小学的文化符号之一。

“从带领孩子们研究,到和孩子们一起研究,老师和学生的身份边界越来越模糊。老师有时更像是虔诚的学子,而学生有时则俨然是有模有样的小先生,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合伙人。”李琳认为,儿童是活泼的、缤纷的,是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和孩子一起研究,与儿童共同成长”这种教育理念已经深入老师们的课堂,这也是学校探索出的一条独特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路径。

就在几天前,力学小学“儿童素养培养”教学成果系列丛书书稿编创启动大会召开,老师们决定,和孩子一起研究、一起写书,把学校20年以来围绕“儿童研究素养培育”探索累积的案例、经验、成果编成一套丛书。

“小孩为什么被称为‘神兽’?其实他们是非常灵动的,充满灵性的,老师们要从儿童身上发现问题,打开脑洞,破解儿童成长的难题,从而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李琳说,看了老师们参加师说新语的投稿文章,很惊喜,不同学科的老师积极地运用自己的方法,甚至是用“童话式”的方案去解决教育问题。

“师说新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听到大众老师的声音,特别是不少年轻新锐老师说出了一番教育的新道理。”李琳表示,作为校长,也从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老师说

秦祥涛 (语文老师)

“每个孩子都是一首小诗”

秦祥涛

本硕皆毕业于南师大文学院的秦祥涛,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有6年,文科“科班出身”的他一直保持着写文作诗的习惯。受微信栏目“为你读诗”的启发,他开设了个人公众号“文鱼之声”,鼓励孩子们读诗写诗,并将孩子们创作的优秀诗歌发表在上面,想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诗歌对于孩子成长的效果令他喜出望外。班里有个孩子自控能力较差,上课总分心,秦祥涛多次与孩子沟通,却收效甚浅。但自从开展读诗活动后,孩子却格外上心,经常大声朗读诗歌,偶尔也会自己写写小诗。对此,秦祥涛为他单独建立了一个文件夹以收集孩子妈妈每天发来的音频,在细细聆听之余,也会及时给予点评和鼓励。渐渐地,这个孩子在课堂上大声朗读、积极举手的习惯就养成了。

“对于成绩较好的孩子,读诗作诗是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方式,而对于成绩相对不是很好的孩子,也是一个可以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打开自我的‘良方’。”秦祥涛认为,孩子本身就是诗人,孩子的童言童语天然就是诗歌,孩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情感与诗歌的内核本就存在着一定契合与呼应的关系。“也许他们的遣词造句不会很专业,但我每次只要稍加调整句子的长短、词语等,就是一首很美妙的诗歌。”

给孩子们读诗读故事也转变了他的教育方式,以前管理班级光靠“狮吼功”,后来他学会蹲下身子去认识儿童。秦祥涛分享道,“我想让孩子们的童年简单一点,快乐一点,我希望他们能留有一段率真淳朴的儿时回忆。”

刘聪 (数学老师)

“好老师要做细致的观察者和引导者”

刘聪

1990年出生的刘聪是一名数学老师,教龄已有8年。平日里的刘聪喜欢把与孩子相关的一些好玩事儿写进随笔里,这样日后翻看时,就相当于又重温了一遍孩子成长中的酸甜苦辣,着实是一件趣事。

在一节认识线段的课堂上,刘聪要求孩子们拉直各自从家带来的短毛线,但一个孩子不仅带来了一根超长毛线,还在课堂上引发了喧哗。“我起初有些生气,但看见这个孩子很努力地在拉直毛线,我就灵机一动,顺势转变了教学策略。”刘聪于是将孩子请上讲台,与孩子一同合力将超长毛线斜向拉直,感受线段方向。还邀请其他孩子用剪刀将超长毛线剪成几段,一起发掘线段的特征……于是,原本的一根被看作“不速之客”的超长毛线,在刘聪的灵机一动中,“一线多用”,巧妙融入了课堂。刘聪认为,孩子原生态的思维是模糊的、感性的、原创的,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成为一个细致的观察者和引导者。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思考,唤醒童心,鼓舞精神,我与孩子互相学习,相伴成长。”

孔静 (语文老师)

“教师,也是成长中的大儿童”

孔静

今年26岁的孔静是一名语文青年教师。任教第四年,同时兼任班主任一职。工作后,她就开始写教育随笔,用文字记录班级生活的点滴和课堂中灵动的瞬间,也会写下自己的教学困惑和反思,从而启迪她专业发展的教学灵感。

“在力学小学,教师也是成长中的大儿童,和儿童一起研究,与儿童共同成长。在儿童研究中,我们会用自己精心设计的儿童研究小项目引领每节课堂,将课堂的中心还给孩子,将课堂的权利赋予儿童。” 孔静说,作为语文老师,她一直坚持将儿童研究这种新颖的教学理念,贯穿于班级文化建设和语文课堂重构的始终。孔静认为,为人师,要做孩子亲密赤诚的好伙伴,做家长携手共进的合伙人,做学校拥抱梦想的青年教师。“我愿用纯真简单的语文课堂带给孩子诗和远方,童年不同样,和儿童一起研究,点亮孩子别样的成长旅途。”

参加师说新语也让她有一番新的感悟,她说,师说新语的“新”,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心得表达的“新”形式,更是让她这样的青年教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过程,用崭新的视角,挖掘教学中点滴日常带给自己的成长。

(扬子晚报记者 王赟 实习生 邓琳)

责任编辑:王亚楠 秦小奕
本文为强国号发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