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喀斯特——自然的遗产,人类的瑰宝

强国号发布内容
i自然
2024-09-11
作者:钟亮 陈伟海

桂林喀斯特发育于地层产状平缓、岩层巨厚而纯净、厚度达3000米的上泥盆统至下石炭统的石灰岩中,历经亿万年的地质构造演化形成了桂林“盆景”的基本框架。特别是新近纪以来,随着地壳间歇式抬升,加之气候上雨热同期,降水充足以及外源水的侵蚀,在大自然的精雕细琢下,最终形成了现今独特的桂林喀斯特景观。

广西桂林遇龙河沿岸峰丛及峰林平原

位于桂林奇峰镇的塔状岩溶(峰林平原)

桂林地下岩溶——芦笛岩洞穴景观

受地壳间歇式抬升形成的象鼻山与穿山

桂林喀斯特以发育连片分布的峰林喀斯特、峰丛喀斯特、喀斯特峡谷河流和数以万计的洞穴为特征,形成了奇峰异洞的喀斯特王国。单在漓江流域,喀斯特面积2665平方千米,峰丛1285平方千米,峰林1167平方千米,石峰11400座,峰丛石峰7900座,峰林石峰3500座,洞穴近2000个。

桂林喀斯特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大陆型塔状岩溶的典型代表。因此,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推荐并组织申报,前不久在韩国釜山召开的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桂林喀斯特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100个地质遗产地。(摄影:钟亮)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路涛 程秀娟
本文为强国号发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