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针织产业转型密码——嘉兴大学挑战杯团队探索品牌创新路径
当传统针织产业面临转型挑战之际,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正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为这一千年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嘉兴大学“针不戳实践调研团队”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交出了一份关于针织服装企业品牌创新的厚重答卷,面对行业调查揭示的针织服装产业三大困境——产业结构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自主品牌缺失,团队创新构建“科技+文化”双螺旋品牌创新模型,为传统针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深度调研探源:绘制针织产业品牌创新地图
项目团队历时五个月,以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为研究对象,对113家针织服装企业进行了系统调研。团队成员走访了濮院羊毛衫管委会、浙江爵派尔服饰有限公司、浙江浅秋针织服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深入车间一线,与企业管理者、设计师进行了203人次的深度访谈。通过扎根理论,团队系统梳理出影响针织服装产业品牌创新的五大核心维度: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构建出针织服装企业品牌创新的理论模型。

双螺旋创新路径:重构针织品牌价值体系
面对传统针织企业“低端代加工”的困境,团队提出了“科技+文化”双螺旋品牌创新路径。在科技路径方面,团队分析了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升级和技术研发创新对企业的推动作用;在文化路径方面,团队探索了传统工艺传承、文化IP开发、品牌文化塑造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这种双螺旋结构不仅实现了功能价值与情感价值的统一,也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品牌创新策略。以浙江浅秋针织服饰有限公司为例,团队发现其通过系统化挖掘和创新性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构建了独特的文化品牌价值体系,使产品平均溢价率从25%上升至42%,品牌忠诚度指数从74提升至89,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浙江爵派尔服饰有限公司则通过全面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成功实现了从传统代工向技术驱动型品牌的转型。
校企协同探索:激活产业创新动能
团队不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还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与实践应用。在校内,团队成员发表了8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产业转型中的品牌创新路径与策略研究》被第十一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学术会议录用;在校外,团队与濮院镇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部分成员共同创办了创意针织工作室,为企业提供设计与咨询服务。团队还成立了“嘉兴大学服饰搭配社团”,与企业合作,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针织服饰与服饰美学文化。学生自主设计的多款针织作品如《哈尼族的故事》《藏地风情》系列针织服装受邀参加2024第32届中国(杭州)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其中两款花型织片已被国外品牌收购。
理论创新与社会贡献:提升针织产业竞争力
“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品牌创新路径与策略研究——基于中国毛衫之都濮院镇113家针织服装企业的调查”项目获得了人类服饰文化学教授华梅专家的高度评价。该研究不仅构建了品牌经济转型升级中品牌创新路径理论模型,丰富了现有创新理论,更为传统针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帮助企业突破低端代加工困境,实现从“制造”向“智造”与“质造”的跃升。团队负责人方姮皙表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品牌创新不仅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更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希望用青年视角和专业知识,为传统针织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让千年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嘉兴大学“针不戳实践调研团队”的探索正在成为连接高校学术研究与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品牌转变贡献了青年智慧与力量,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