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山东青岛莱西市:八旬老人的47盒家庭档案 见证时代变迁

青岛学习平台2019-10-30
订阅
作者:隋先艳

八旬老人历时两年整理,47盒厚实的档案,全部摞起来将近3米高。

八旬老人 两年编出高质量家庭档案

曲崇太是山东青岛莱西市水集街道北庄村人,生于1939年,1961年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后来,他又到当地中学当老师,1975年进入莱西市教育局工作,1999年退休回到北庄村。

2014年6月,曲崇太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建立家庭档案的文章,很受启发,就萌生了整理自己家庭档案的想法。

建档案,首先要有足够的资料积累。好在曲崇太从年轻时就有随手记笔记的习惯,不管是家庭收入支出,还是大事件,他都会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此外,他还有收藏的习惯,往来书信、照片、各种费用票据、荣誉证书等基本都保留着。“现在回头想想,如果没有这么多积累的资料,家庭档案也建不起来。”他说。

在档案整理过程中,曲崇太按照收集来的资料性质,分为十大类。主要包括家族史、个人成长史、家庭经济、社交、健康、荣誉、音像等。随后,将同类资料按照年代等进行分卷。整理完之后,所有档案统一装订、编号、并编制总目录,方便随时查找。

曲崇太在档案整理的过程中相当严谨,对于大小不一的资料,他都统一按照A4纸大小,用折叠、托裱等方式整理标准。由于这套家庭资料规范、严谨,2018年7月,部分档案被莱西市档案馆收藏。

“今后还要注意保存、积累有价值的资料。过几年,还要再对家庭档案进行补充。”曲崇太说。

一部家庭档案 见证家人成长和时代变迁

1981年7月,曲英杰(曲崇太的大儿子)考上山东大学数学系。

1985年9月,曲英杰考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理力学系。

1998年9月,曲英杰考上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此外,翻阅着20世纪80年代曲英杰在外求学时寄回的家书,信末一句“望寄来20元生活费和30斤粮票”,勾起很多同时代学子的记忆。

在曲崇太整理的家庭档案中,有大量资料是关于子女及孙辈成长、学习的记录。曲崇太说,有了家庭档案,可以随时查阅家人的成长史和过去学习、工作的老照片。“希望孩子们看了回忆录,能够受到教育和启发,珍惜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也是留给子孙后辈的‘传家宝’。”

在家庭档案中,收藏的绝大多数票证、照片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资料。这套家庭档案,折射出时代的巨大变迁。

1971年12月份工资34.5元。

1999年1月份工资909.8元。

2015年12月份退休工资7504.86元……

在财经类档案盒中,有曲崇太和老伴一生的家底。从这份工资收入明细中可以看到,1971年至1999年,曲崇太工资收入翻了26倍,2000年至2015年,退休工资翻了近8倍。

从家庭第一辆大金鹿自行车,到全家三辆小汽车;从“凭票购买”到“扫码支付”,从寄递书信到视频对话……档案中一张张小小的粮票、一封封手写的家书,承载着几代人并不遥远的记忆,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巨变。

带头建诗社编村志 活跃村庄文化

2014年12月,个人专著《心韵》出版,赠发给家人、亲友、乡邻。

2016年3月,收到《上海楹联界》一本,刊发曲崇太创作的楹联20副……

在曲崇太的个人成长档案中,有很多关于他发表诗歌作品的记录。在10大类家庭档案中,作品也是专门的一类。

写诗成为曲崇太生活的重要部分。2001年至2019年,曲崇太创作诗词楹联1800余首(副)。其中,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诗词137首,获奖76篇。2012年获“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称号,现为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家协会理事。

2005年2月,曲崇太还跟村里5位有共同爱好的老人,发起成立了颐乐诗社,并任社长。闲暇之余,社友们常常聚在村里的活动室,吟诗赋词,畅谈学习体会。

曲崇太还带头完成了村志的编纂。莱西市北庄村是一个城郊村,2009年开始旧村改造。曲崇太感觉到,不久的将来,村庄也会变成城市的一部分,需要一部村志,把村里的发展历史记录下来。

当曲崇太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得到村“两委”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2010年3月,村集体专门拿出10万元经费,成立村志编写小组,曲崇太担任组长。

经过4年努力,2013年,《北庄村志》和村里11个姓氏的族谱编修完成,村志和族谱都印发到户,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这次编修村志和族谱,发现和澄清了立村时间等许多重要问题。莱西市史志办公室审阅后认为,《北庄村志》观点正确、体例完备、文风朴实、资料齐全、无明显疏漏和失误,基本符合志书编写要求。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莱西通讯站
作者单位: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
责任编辑:丛秉乾 王晓璐 李润杰
青岛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