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鉴赏|三海(北海、中海、南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9-03-11

中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宫苑之一。位于北京故宫和景山的西侧,三海是北海、中海、南海的合称。明清时期,北海与中海、南海因在皇宫之西,合称为西苑。北海于辛亥革命后的1925年辟为北海公园,对外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拨巨资修葺,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革三海的历史可溯源到10世纪的辽代,当时称为瑶屿。它是辽南京城北郊的游乐之地。

金代1153年,金代以辽南京城为都城,称中都。金大定十九年(1179),在今北海所在地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精美的离宫别苑,先名大宁宫,后更名为万宁宫,建筑规模相当宏大。当时园林的布局情况大体是以琼华岛为中心,在岛上和海子周围修造宫苑。其位置相当于今天北海和团城部分。据文献记载,金代经营琼华岛时缺少太湖石,特从汴京(开封)拆取艮岳的太湖石来修筑琼华岛。元代,以金代的海子、琼华岛为中心建大都,于是这里便成了皇城中的禁苑,称为上苑。经过多年经营,到至正八年(1348),山赐名万寿山(又称万岁山),水赐名太液池。在仪天殿(今北海团城)的南面,太液池南部水中,有一小屿,名墀天台。整个太液池的位置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北海和中海范围。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奠定了现在三海的规模。明朝初叶只是对广寒殿、清暑殿和琼华岛上的一些建筑稍加修葺。天顺年间对西苑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开辟南海,扩充了太液池的范围,完成三海的布局;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许多新建筑物。清代,对西苑又作了许多新建和改建。重要的营建有两次:顺治八年(1651)拆除了琼华岛山顶的主体建筑广寒殿和四周的亭子,修建了巨型喇嘛塔和佛寺,并将万岁山改名为白塔山。乾隆年间,除了对北海琼华岛(白塔山)的大部分建筑物进行重修以外,扩展了北海东岸、北岸并营造了许多建筑。在明朝时期比较富于自然景色的南海南台(即今瀛台)以及中海东岸地区修建了宫殿楼阁和庭院幽谷。现在整个三海的格局和园林建筑,主要是乾隆时期完成的。后来虽屡有修葺,只是个别地方有所增减。

三海的规模自明代开辟了南海以后,就形成了一个纵贯皇城南北的袋状水域。以太液池上的两座石桥划分为三个水面:金鳌玉桥以北为北海,蜈蚣桥以南为南海,两桥之间为中海。历史上三海和西苑两个名称一直并用,而中海和南海紧密相依,常合称为中南海。三海总体布局继承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传统:水中布置岛屿,用桥堤同岸边相连,在岛上和沿岸布置建筑物和景点。全园面积166公顷,水面占一半以上,景观开阔。琼岛耸立于北,瀛台对峙于南,长桥卧波,状若垂虹。岛上山石和各种建筑物交相掩映,组成一个整体。许多景点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点缀其中。

北海主要景物以白塔山为中心。琼岛上布置了白塔、永安寺、庆霄楼、漪澜堂、阅古楼和许多假山、邃洞、回廊、曲径等建筑物,有清乾隆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碑石和模拟汉代建章宫设置的仙人承露铜像。北海东北岸有画舫斋、濠濮间、静心斋、天王殿、五龙亭、小西天等园中园和佛寺建筑;其南为屹立水滨的团城,城上葱郁的松柏丛中有一座规模宏大、造型精巧的承光殿。

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阁、蕉园和孤立水中的水云榭。此榭原为元代太液池中的墀天台旧址,现在还存有清乾隆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风”碑石。

南海主要景物有瀛台,台上为一组殿阁亭台、假山廊榭所组成的水岛景区。重要的建筑物有翔鸾阁、涵元殿、香扆殿、藻韵楼、待月轩、迎薰亭等。瀛台东现有石桥通达岸边。此外,在中南海中还有丰泽园和静谷,是园中之园,尤以静谷的湖石假山的堆叠手法高超。

三海自辽金以来连绵不辍地经营,历史文献记载丰富,现在大多数尚有遗迹可寻。清代乾隆时的建筑、山石和园林布局,现在还基本保存完整(仅中南海有较多的改变),是其他宫苑以至私家园林所少见的。琼华岛金代的艮岳遗石,广寒殿里元代的巨大玉瓮,明代的团城,以及树龄八九百年的苍松翠柏等,是北京城发展史的可贵见证。三海的园林艺术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造园技艺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园中有园、园内外借景等布局手法都有巧妙的应用。园中栽植的花草树木除翠柏青松之外,还有各种名花奇草,品类繁多。

责任编辑: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