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活力之城 | 讲述杭州70个创新创业故事(六十九)·西子电梯:战斗力来自一次次“归零”的能力

杭州学习平台2020-01-01
订阅
作者:李如艳 方玲洁

1981年,杭州西子电梯厂成立。

很多人熟悉王水福,是因为西子电梯。

但骨子里对于更高更强的追求,让王水福不满足于将西子仅仅定位在电梯行业。追寻西子38年的发展轨迹,从做电梯、做锅炉,到做地铁盾构机、立体车库,再到进军航空领域,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路,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制造行业向高端制造转型升级的路径,也闪烁着王水福作为一名企业家的特殊战斗力。这种特殊战斗力表现为一次次“回归零”的能力。

王水福

以先行者的姿态 进入制造业跑道

1976年9月10日, 21岁的王水福接到笕桥花园农机厂的通知,放下了手中的算盘,走入了生产车间。

或许连他自己都未曾想过的是,从一个又一个零件开始,他一步一步建立起了一个代表杭州制造甚至中国制造的样板集团。

那时的杭州笕桥镇,以生产丝绸、茶叶等最具杭州特色的传统产品而闻名。随着中国逐渐打开市场与外交局面,这些传统企业的产能越来越大,而工厂内产品的搬运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茶叶仓库负责人带着他重金购得的电梯生产图纸找到笕桥花园农机厂,希望能由农机厂代加工,为他们造一台电梯。

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刚从杭州机床厂培训回来的王水福身上,王水福需要自己组一支队伍,专攻电梯生产。1981年,杭州西子电梯厂成立,时年26岁的王水福出任厂长。

在那个年代,全中国总共不到一万台电梯,许多人连电梯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仅凭几张图纸就要造一台电梯出来,谈何容易?“那时候哪懂电梯啊,只能是带着年轻人的好胜心去打这场硬仗。”王水福请来了上海电梯厂退休的老厂长、老师傅来指导,这才慢慢摸出一点门道来。

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电梯行业,毕竟中国那些年都是低层建筑,除了一些重要企业,电梯的用武之地非常少。不过,王水福却很有信心,他觉得造电梯一定是朝阳产业。

1988年,王水福和他的团队成功试制了第一台自动扶梯;1989年9月,西子第一台自动扶梯成功安装于杭州百货大楼。自此,西子成为了国内第一批自动扶梯生产厂家。

十年蛰伏,默然等待。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杭州西子电梯厂以先行者的姿态,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上升通道。

这就是王水福从商之道的第一则。之后很多年,王水福同样用民企先行者的姿态进入航空制造领域,同样蛰伏十年,理由都是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不与强者合作 永远只能是小格局

1997年,经过五年的高速发展,杭州西子电梯厂在全国电梯行业排名第六位,排在它之前的五位,无一例外,均为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很多人在为西子成为民族品牌领头羊喝彩时,王水福却陷入了思考。

王水福自言是个跟着感觉走的人,直觉告诉他,西子电梯研发、技术、品牌等方面都遇到了瓶颈。“更关键的是,那时候国人对本土品牌心存疑虑,很多时候我们连同台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为了突破困局,王水福决定与外企合作,一番选择之后,西子与素有“世界电梯之父”的美国奥的斯集团牵手,西子公司占70%股份 ,美国奥的斯公司占30%,这就是后来大家非常熟悉的“西子奥的斯”。

“西子奥的斯”的合作第一阶段可谓顺风顺水,奥的斯提供先进技术,西子负责整个营销网络和服务。然而合作后的第四年,美方提出要控股。

此时企业发展蒸蒸日上,要交出控股权,很多股东不同意,这其中最两难的就是王水福自己:放弃控股权,意味着呕心沥血培养壮大的企业要拱手相让;不放弃控股权,奥的斯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入西子奥的斯。

在放与不放之间,王水福辗转反侧,思忖良久。

“我最后决定‘放’!”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决定把控股权交给奥的斯,而且是让对方占股80%。“作为当时美国奥的斯公司在中国合资最晚的一个基地,如果不做出一些牺牲和让步,那么最尖端的技术和最新的管理理念就不会向杭州倾斜。”

果然,美方控股后,世界最先进的无机房、无齿轮的第二代电梯技术很快转让给了西子奥的斯,企业同时引入世界最先进的精益制造管理体系,年产量两年就翻了一番。

向行业内领先者学习带来进步,向不同行业的领先者学习带来革命。“不怕做儿子甚至孙子,因为儿子总比父母寿命长。”王水福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与优秀企业合作才会更优秀”的理念。

1997年,西子与美国奥的斯集团合资成立“西子奥的斯”。

构建西子重工体系 让杭州制造上天入地

王水福并不计较在西子奥的斯上的得失。很显然,他的野心不只是人们熟悉的电梯。

王水福曾在西子联合集团的内刊《西子报》上写过一篇500字的文章,在那篇小文里,他言简意赅地将西子的产业比喻为一个“工”字:上面的那一横是展翅蓝天的航空工业,下面的那一横是以盾构机为代表的“入地”工程,而撑起这上天入地工程的那一竖便是电梯。

看似简单的“工”字三笔要写好却并不容易。这就如同写书法一样,需要沉得下心、沉得住气,一笔一画慢慢磨炼;同样,书法讲究融会贯通、气韵和谐,西子的事业也是在融会贯通中,一步一个台阶,扎实地成长。

电梯、电梯部件、大型电站锅炉及余热锅炉、地铁盾构机、立体停车库、航空部件……按照王水福的设想,西子制造业版图越来越辽阔,他要构建属于他的西子重工体系,让杭州制造上天入地。

但无论业务范畴怎么扩展,西子的核心是不变的——深耕制造业领域。这些年,西子一直走的是与优秀企业合资合作的道路。立体车库与日本石川岛合资,地铁盾构机与日本川崎合作,锅炉则与美国GE、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合作。通过与这些优秀的企业合资合作,让西子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升级促成转型,实现良性发展。这种蜕变后来成了一种“西子模式”,为中国传统制造型企业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正面参考。

2009年,是王水福构建西子重工体系的一个转折。这一年,西子联合成为国家重大专项C919大型客机项目九家机体结构供应商中唯一的民营企业。

消息一出,业界讶异多于肯定。一家以电梯闻名的企业,能做好位于高端制造塔尖的航空制造业吗?听起来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嘛。

王水福绝不是一个冒进的人。做实业的人,讲的是格局,拼的是内力。为了“上天”这一目标,他已经暗暗准备了五年。

2004年,王水福为了地铁盾构机去考察三菱、现代等日韩重工企业时发现,没有一家重工企业不跟航空航天有关。“我由此意识到,作为一家装备制造类企业,不进入航空领域是没有出路的。”

此后,他便一直筹谋进军航空领域,希望通过参与航空产业,实现从原来的传统制造业向位于高端核心的航空制造业拓展,并借助引入航空产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以航空制造的高标准全面提升西子联合的制造品质,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制造企业。

2007年,西子开始和上海飞机制造厂洽谈零部件合作。再加上西子在电梯、锅炉、地铁盾构机等高端制造业的品牌效应,当C919大型客机项目公开招标一级机体结构供应商时,西子拿到了宝贵的“门票”。

机会永远只留给做好了准备的人。

西子航空研制的中国商飞C919大飞机RAT舱门

老老实实做一件事 做到极致就可以

从王水福带领西子竞标国产大飞机供应商那一刻,他已经铁了心,要“赶早”踏上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型之路。正是这种决心和毅力,让中国商飞公司对一个航空领域的“新兵”刮目相看。

然而,由于航空零部件产品的形状结构复杂、材料多种多样、加工精度要求严格,航空制造的管理、质量、检验等严格程度,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航空制造业也是一个客户高度集中的特殊产业,西子航空面对的是来自全世界航空制造配套企业的竞争,好多配套企业拥有50到100年非常成熟的制造史。王水福明白只有把质量、服务与价格都做到最优,才会有竞争力,否则很难真正进入这个行业。

“今天中国的人工成本比发达国家有竞争力,但生产效益缺乏竞争力,未来五年各项成本还将再翻番,只有生产效益上升得比成本快,才是唯一出路;我们就好比是草原上的羚羊,只有快得过狼,才有可能活下来。航空代表了制造业的真正能力,用航空标准来生产电梯零部件,我们整体的水平都会上一个台阶。”王水福说。

期间有领导去参观西子航空,对王水福说:“水福啊,你辛苦了。”王水福却直接回道:“不是辛苦,是痛苦!”

从零起步,设备、人才一步到位,这个投入成本不得了。王水福说,“前面要一步到位,但是后面要一步一个脚印。”航空制造行业每个部件、每个零件都要许可证,空客是空客的标准,波音又有波音的标准,还有庞巴迪的、中国商飞的,西子航空一个一个去拿,通过了五大航空巨头的287项特种工艺资质认证。

很多人问王水福,航空制造好做不好做,有没有钱赚?王水福只给了一句话:“跨进航空制造业时,我做好了十年不盈利的准备,现在看来,差不多。”

向高端制造涅槃升级,被王水福称作“痛并快乐着”。这就好比推石上山,每一步都是对实力的挑战,对意志的磨炼。当有意识地把制造门槛提高,那么每一块被你推动的石块,都将成为大厦的奠基之石。

西子航空工厂内部的标语

筑梦高端制造多年,常有年轻的企业家向这位杭商老大哥讨教成功之道。

“坚守。”王水福伸出一根手指,“做制造业一定要坚守。老老实实做一件事,哪怕做螺帽、做垫片做到极致也可以。”

他尤其推崇德国企业。他说,不少德国企业看起来很小,发展很慢,有时候的发展战略看起来很傻很笨,几代人只兢兢业业做一件事情。但恰恰是这样的公司,支撑着德国制造走向辉煌。

“静下心来,把事情做好,一年做不到,就花两年,两年做不到,就花十年!”王水福说,沙滩上不能建大厦,高端制造业看的是企业的发展基础能扎得多稳,人才培养得有多丰裕。

王水福并不着急,他常说一句话:“慢慢走,稳稳走,不停走,不出几年,你就会发现你是走在前面的人。”

来源:杭州市江干供稿中心
作者单位:每日商报 杭州市江干区工商联
责任编辑:李凌婧 张一寒 郑霞
杭州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