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越王勾践率军大破吴军于笠泽江(今江苏苏州南,与吴淤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的一次渡江奇袭战。
姑苏之战后,吴、越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越国经长期休养生息而实力强大,吴国则因连年战争而耗尽财力,“士民罢(疲)弊,轻锐尽死于齐、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王夫差被迫采取”息民散兵“之策,以期恢复国力,待机再举。周敬王四十二年,吴国继多年灾荒又发生大旱,仓廪空虚,民众饥馑,多就食于东海之滨。越王勾践采纳大夫文种、范蠡等建议,决定乘隙大举攻吴。随即充分进行临战准备,申明赏罚,严肃军纪,置备战具,训练士卒。又以为国复仇雪耻相号召,动员民众踊跃参战,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并体恤军民疾苦,得到广泛支持。
当年三月,勾践率大军北上,进至笠泽江南岸。吴王夫差得知越军来袭,难于集结已经分散的大量军队,亦无法动员组织饥疲不堪的民众,仅率守卫国都吴(别称姑苏,今江苏苏州)之军迎战,与越军夹笠泽江对阵。勾践既已迫吴军在不利态势下展开决战,乃利用江河巧施诈谋,命右两军各派出一部兵力,为“左、右句卒”(《左传·哀公十七年》),趁黄昏秘密进至上、下游各距主力5里之地待命。夜半,令其鸣鼓呐喊,佯为钳攻之势。夫差不察虚实,错误判断越军将从两翼渡江来攻,即分兵两路迎战,致使中军翼侧暴露,孤立无援。勾践乘机率三军主力,以6000锐卒为前锋,潜涉渡江,从吴军两路中间薄弱部位实施突然袭击。吴中军遭夹击而败,被越军分割的吴左、右两路亦被各个击破。越军突破吴军防御,乘胜扩张战果,展开连续不断的攻击,不给吴军以喘息之机,再战于没(今苏州南),战于郊(今苏州城郊),大败吴军,迫夫差率残兵退守姑苏。勾践鉴于姑苏城坚,一时难克,转而巩固所占吴国之地,为灭吴准备力量。
此战,吴王夫差面对敌强己弱之势,盲目展开决战,自陷被动,又为越军假象迷惑而指挥失误,以致三败不可收拾。越王勾践乘虚捣隙的战略运用,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作战指导,为灭吴取得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