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难料的先天遗传,又或是后天遭遇,一些人永远地失去了听力、视力、味觉或是部分智力。世界随着身体的“缺失”而变得异样,生活与内心又在自尊自保和沟通障碍的双重压力下与社会疏离,残障人士的身份标签使他们渐成为一个封闭而神秘的特殊群体,时常徘徊在对外界事物即渴望又恐惧的两难境遇中。
周静作为爱心志愿者陪同残障儿童游玩。
叩响无声的世界
创建于1959年的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特殊教育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寇河北岸,是全县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基地。学校现有教学班5个,学生60余名,分为耳聋、弱智、脑瘫三类。2003年7月,西丰县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在校内成立。
1999年7月毕业于辽宁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聋教育专业的周静,同年9月赴西丰县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参加工作不久,周静便担任了聋儿语训班的班主任。在她工作初期的记忆里,刚入学的孩子只有六、七岁,说不出话,不懂手语,还有的走路东倒西歪,跌跌撞撞,常常呆笑乱叫。“六、七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而他们却离开父母来到这里接受教育,过起了住校生活”,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周静立志要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全部的爱。
与健康儿童相比,这些残疾儿童吃住都在学校,是非观念较差,爱跑爱闹,容易生气,爱发脾气,对他们的教育需要更多的爱心和细心。每逢遇到孩子们晚上想家哭闹、生病或者从学校偷跑,周静就得忙活到半夜,“学生就如同是我的孩子!”
正是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们感到学校是另一个家。就这样,时年22岁的周静开始担负起了母亲与教师的双重责任。当时班里有一名叫小爽的孩子,经常想家偷哭,周静便主动接近她,休息日去学校看望他们,买他们喜欢吃的水果和小食品,给他们洗衣服,组织他们一起游戏。生病了又带她去打针。在爱的感化下,小爽同学感觉到了班集体的温暖,体会到了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是指在聋儿言语发展关键期对聋儿进行的康复教育,通过充分挖掘聋儿的残余听力,并利用大脑语言中枢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聋儿减轻残障程度,学习从听觉途径接受信息,习得语言。虽然因听力损伤而导致听不清楚,但大部分尚有残余听力,他们的发音和说话多半是正常的,经配戴助听器后参与训练,可以在多种感知觉途径协助下,学习发音和说话”。为此,周静在听力语言康复工作中坚持施行了诊断性原则,激励性原则,补偿、代偿性原则,应用性原则,无定时性原则5大康复教育原则。
语言训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课上课下,周老师时常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训练,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做舌操,从最基本的“爸爸、妈妈”教起。她经常手里拿着自己画的卡片,让学生对着镜子摆出和她一样的口形,再用手摸着学生的声带感受振动,这样一次次的发音、一次次的纠正,学生们逐渐学会了说拼音、说词语、说句子,甚至能和她不用手语对话。一位家长曾激动地说:“我的孩子有福了,跟着周老师就有希望!”
聋班的小鉴同学任性、挑食,不爱吃菜,每天吃饭时只简单的挑几块肉吃,看到这种情况,周老师心急如焚,长久下去,孩子不仅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因为营养不均衡而影响身体健康。恰逢此时,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决定增设烹饪课,可是没有专职烹饪教师,于是周老师便主动担下了重担,摸索的教学中,她通过多媒体让孩子们了解了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从最基本的摘菜、洗菜教起,接着让他们从自己喜欢的菜品做起,注重合作及实践意识的培养。
近三年的烹饪教学,学生们通过观看、学习、合作、实践,掌握了多种烹饪和烘焙技能,许多同学改掉了不吃葱、姜、蒜的毛病或只吃肉的不良习惯,每逢放假回家,孩子们都给爸爸妈妈擀面条、包饺子,做他们喜欢吃的饭菜。课上,周静还在时常渗透孝道教育,告诉他们“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为父母分担家务,是践行孝道的表现。烹饪课得到了校领导、教师、家长的高度认可。
周静在面点课上示范教学。
打开孤寂的心灵
2008年5月,周静老师开始担任少先大队辅导员,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她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边学习边实践。她将习惯培养放在工作的首位。教育中,她能根据残疾儿童的年龄特点,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对队员进行思想教育,把习惯养成放在工作的首位。
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都很欠缺。因此,在工作中,她引导学生要做“讲卫生、懂礼仪、敬师长”的文明队员,开展生活自理我能行大赛、文明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这些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位队员,良好的习惯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在孩子们中学习到了。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弱智学生青春期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为此,周静将每天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放学后等时间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时机,对队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做好心理调节。
她定期组织少先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和自我教育的功能。组织各中队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班、队会内容。为了让残疾儿童更好的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提高他们的适应及沟通交往能力,周老师组织少先队先后举办了两届以“益路有你”为主题的学生手工作品义卖活动,加强孩子们的沟通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
她还多次带孩子们走出校园,开展“牵着蜗牛去散步”等主题课外活动,让他们感受自然,增强实践沟通能力,提升全体队员的认知、行为水平,培养其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活动中激发残疾儿童心中的理想,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梦、创造梦、报国梦等人生追求,培养他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在积极开展少先队工作的同时,周静还兼任聋七年级的语文教师,承担特殊教育课改任务,先后于2006年、2016年两次参加辽宁省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并获一等奖。2007年获县优秀班主任,2009年执教的语文课《小壁虎借尾巴》成为省级课改研讨会上的观摩课并获一等奖。2012年,周静撰写的论文《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大队辅导员,2014年县师德标兵,2015年铁岭市最美孝老奉亲家长,2016年县最美孝行教师,2017年市师德标兵。2019年获铁岭市最美教师,“十二五”市级骨干教师及市级科研骨干教师,“十三五”市级骨干教师。自制课件“爬山虎的脚”、“春天的电话”获省一等奖,“海底世界”获市一等奖。
周静为法庭作手语翻译。
周静把孩子们的信任当作荣耀,把培育孩子的事业当作人生的光荣阵地,并以爱心和恒心培育了一批批自强不息的残障孩子。孩子灿烂的笑脸,家长会心的微笑是她最大的成就,工作之余,周静常常义务为公、检、法等部门担任手语翻译,经常为了协助破案深入偏远农村,与公安人员一同忙到深夜。她还曾对银行、社区、消防队等单位进行手语培训,配合他们进行公益宣传,尽最大能力服务社会,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