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梅:乡间染印坊

人民日报2019-05-07
作者:简梅

图为广西融水苗寨绣娘在晾晒染布。龙涛摄(影像中国)

原先以为,记忆里那些游走于乡间的染布人,以及那一阵阵“染衫,染裤——染布”的吆喝声,早就销声遁迹了。此次闽北行,居然发现永安郊外一个村头,有人开了一座染印坊。

那天,走到两棵大榕树守护着的村头,几个在树下池塘旁玩耍的儿童,笑问“你是谁呀?”也不等我回答,便赤脚踏向塘边栈道,学窈窕的村姑戏小荷,顿时阵阵嬉笑声,洒向水面,我也招手笑笑回应。转身一看,树旁两间土房,“乡间染印坊”五个娟秀的字体映入眼帘,敞开的老旧木门后排列着大小染缸。进门看去,一个学生模样的小姑娘迎了上来,一问,主人今日去城里买染料去了。交谈得知,这小姑娘是主人同学,两人对民间传统的染布手艺都有浓烈的兴趣,曾数次下乡,走村串户,终于找到该村一位老人,学会染布的传统手艺。她们便结伴在村头开起这个染布印花坊。

我听得兴趣盎然,便表明自己正在对乡村的传统手艺进行收集探研,准备写点文章。小姑娘一听,拍手叫好。她带我去看小院正晾晒的染布。进去一看,几根竹竿挂着的染布,宛若一幅幅水墨画。她说,这都是城里游客带小孩过来亲自洇染的,晒干后或由这里邮寄过去,或他们下次来时自己来取。细看,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包袱、头巾、桌布等生活用品,色调清新,图案典雅。我一边看,一边听她介绍:永安境内染色资源极其丰富,如蓝靛、茜草、栀子等几种染色植物,遍布山中,吸引了大批“采蓝家”和“靛青客”前来采摘。永安蓝靛多是茶蓝,又名“菘蓝”,多数船运外销,明末《天工开物》一书中就对永安及闽地产的蓝靛大加赞赏。当时,不少人家都有一台踏盘式织布机,女人端坐机前,脚踏木盘,左右投梭,织机声响,邻里皆闻。每到晴日,小小山城更是布浪翻卷,蓝靛飘香,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的壮观景象,其中“梅开五富”等染坊店更是行业翘楚。这些历史让我听得入迷。她说:“当地还有一个老染匠,染技高超,从不设店,他有一手绝技,竟能将一块布料同时染成一面白一面蓝,二十年不褪色呢!”

说话间,我们来到染布作坊。只见一大间明亮的竹屋,靠两旁的土墙,各安两个小炉子,炉子上支着用来加热的铁皮桶。一溜长桌,排着许多印刷版和印染工具。这些印刷版上雕刻着各式各样不同的花纹,有单色的,也有套色的图案。来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喜欢的图案,在她们指导下进行套印。我不禁感叹:如今很难见到的手工染布,竟在这里见到了!记得前些日子,为探寻老手艺,我曾特意记录下染布的流程:一口染缸,下边用枯根燃火,烧到水沸,把颜料倒入缸中,继续加温,即成染液;接着放入素布,用木棍均匀而有节奏地搅拌;过一会儿,捞起缸里的布料,绞干染液,放进箩筐,用水洗涤干净,挂上布架晾晒……那一刻,看到那些横竖相搭的竹架,将天空划成许多长方形的大格子,深重的蓝,纯净的白,古拙的纹样,渗入了阳光的香味,混合着山野的气息,我仿佛看到时光深处的画面。

她告诉我:我们开这个染坊兼印花,是为当地美丽乡村旅游增添一项人人可以体验的手工工艺,全程古法,不事添加,完全手工。来这里的大多是城里的女性,节假日,她们会带着小孩,亲手制作可做桌布或包裹玩具的花布,还可以体会传统手工的愉悦感。

我点头默赞:真是好想法。步出染坊,见院里一截矮墙,横排一列兰花,顾盼生姿,正欲上前细观,恰巧有一身影从门外飘入,一袭蓝底白花,好像从古画中款款走来。原来是主人回来了,于是坐下闲聊。得知她们都是城里人,曾数次来村里旅游,见当地环境幽美,民风淳朴,大学毕业后便直接与村里签了协议,开起了染布印花的体验坊。听到这里,我忍不住又夸起她们有眼光,她们却说,这要感谢村里的支持呢。待有条件时,我们还想定居在这里,将生活、事业与梦想完美地结合。她们透露,眼下,她们正想把一处农家改建成“烧陶工坊”,门前栽花,屋后种茶。她们没有幻想成为浪漫的艺术家,而是定位为踏实的民间手艺传承者。

永安,真是地如其名,别有一种安闲。返回的路上,抬眼看去,四下竹林连绵,山岚滴翠,心里竟回荡起一支清新的叶笛曲……

责任编辑:张青玲 陈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