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烟台市福山区狮子山下走出“黄山连”

山东学习平台2019-02-15
订阅
作者:王研

“1947年的大参军,我也报了名。当时全村还不到200户,一下子就报名130多人。”回想起72年前轰轰烈烈的大支前、大参军运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回里镇东黄山村90岁的赵丕恩,仍难掩心中的激动。

东黄山村赵维素3兄弟参加人民军队,被誉为“一门三状元”

抗战胜利后,经过了土改和土改复查运动,福山县广大农民的觉悟和积极性得到空前调动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感到,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要保住幸福生活,就要积极参军支前,反蒋保田保家乡。全县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父子同参军、兄弟同参军的动人场面。从1945年10月至1949年春,福山县先后发动了5次大规模的参军运动,全县涌现出东黄山、后富村、松林庄、冯家、黄连墅、上刘家、陡崖等一批“动参模范村”,有的参军青年,以区、乡、村为单位,按整连、整营的建制直接被编入人民军队的序列,“黄山连”就是其中之一。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为保卫胶东解放区,福山县响应“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号召,发动青年踊跃参军。经过组织、发动,1946年9月,全县共有1500名青年参军,是胶东各县中数量相对较多的县之一。狮子山区东黄山村有赵世典、赵维家等20名青年参军;门楼区黄连墅村有赵庆元等10余名青壮年参军。

1946年11月至1947年3月,福山县掀起大参军高潮。这次大参军是在国民党军队沿烟潍路由西向东推进,进占掖县,进而图谋占领现胶东各县,同时也是在中央军委将胶东军区主力部队组建为华野九纵的形势下发动的。为支援重新组建的胶东军区部队,胶东区党委提出了“反蒋保田保家乡”的口号。

上级党委的号召,首先得到老区人民的积极响应。1947年1月9日,狮子山区召开动员大参军会议。会后,该区的东黄山村在学校操场召开参军动员大会,村青救会长带头报名,青妇队长积极支持鼓励自己的丈夫参军,全村最后共有25人参军入伍。狮子山区后富村村长王书官参加区上的会议回村后,立即与民兵指导员王洪汉等,分头动员青年参军。3天后的1月12日早晨,村民吹奏喇叭、抬着轿子欢送王兆岚等5名青年入伍;2月4日,王书清等第二批35名青壮年参加福山独立营。

在门楼区,区妇救会长赵美芝于1947年春到黄连墅村,“层层发动,分头到户,干部带头,全村响应”,在全村动员大会上,青年互相挑战。在分区召开的动员大会上,村民兵团长赵树仁、副团长赵金楷带头报名,并向外村青年挑战,在二人的带动下,黄连墅村有赵宝生等40多名青壮年参军入伍,其中干部和贫下中农占绝大部分。松林庄村王克良与王成佑互相挑战,争相当兵,全村最后有50多名青壮年(其中80%已结婚)参军,参军户数占总户数的50%,在分区委、区公所召开的参军大会上(会场设在娄子口)村,当兵青年杀鸡盟誓,破指血书,以示参军杀敌的决心。

据统计,到1947年2月,全县共有678名青壮年加入解放军队伍。这次动参运动结束后,后富村的王洪汉被县政府赠予“动参模范”的光荣匾,授予黄连墅村“动参模范村”称号和“杀敌立功”光荣匾,授予松林庄村“动参模范村”称号,并赠光荣匾(这块由县长林纯之题写的光荣匾及福山县参军青年戴的大光荣花保存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后富村的王洪汉被县政府赠予“动参模范”的光荣匾,授予黄连墅村“动参模范村”称号和“杀敌立功”光荣匾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已失去全面进攻的能力。5月,孟良崮战役又重创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8月,国民党军又制定了重点进攻胶东解放区的“九月计划”,以16个旅的兵力向胶东发动重点进攻。与此同时,胶东军区奉命将主力部队组建为华野第十三纵队。为了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福山县按照上级部署和形势需要,又一次组织大参军运动。“当时,福山县委通过部署夏防,初步提出了建军工作的任务,并要求以分好果实、搞好代耕促进中心工作———参军、支前和生产。”福山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忠顺说。

东黄山全村上下齐动员,一些年过四十的壮年也不顾年龄大、家庭负担重等困难,积极要求参军,在王克祥、王克玉、王可玉三兄弟这一典型的带动下,全村共有132人报名。同样,邻近的西黄山村青年也报名踊跃。后经区公所批准,有近百人正式入伍,编为一个连,被称为“黄山连”。东黄山村赵维素3兄弟参加人民军队,被誉为“一门三状元”;赵丕政等8对亲兄弟双参军。县委、县政府赠予该村“动参模范村”光荣匾。“当时,绣了‘黄山连’这面旗,红底白字,上下书写,由孙德刚扛着参加了解放战争。”西黄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孙德俭介绍说。“这面旗,是对那段光荣岁月的一个很好的纪念,也是对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一种精神激励。”烟台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组组长金延铭,九十年代在该村办公室见到这面旗,至今印象深刻。

后富村从500多报名者中,挑选128名青壮年参军,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少的15岁,其中有13对是兄弟双参军。

福山县委副书记刘四勿在峆山卢寺召开门楼区各村民兵指导员会议布置动员大参军后,冯家村妇救会副会长谭桂英,丈夫外出不在家,便替丈夫冯国恒报名;王义芬亲自送丈夫入伍;民兵干部孙殿起手拉双子追赶参军队伍。谭桂英夫妇、王义芬夫妇分别被县政府授予“夫妻两立功”锦旗一面,其中谭桂英夫妇的锦旗收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复制件展出于淮海战役纪念馆。

上刘家村100多人报名,王洪南等20多人被批准入伍。县政府授予该村的“动参模范村”光荣匾,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

在1947年的大参军运动中,福山县政府还赠给张格堡村鞠泮琴(女)“立功模范”锦旗、鞠泮贵“杀敌立功”锦旗。其中,“立功模范”锦旗收藏于福山区文物管理所。

在这次动员参军中,支部带动、党员带头,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狮子山区前富村支书在区上开会回村后,当晚即动员民兵6名青年参军,他们第二天拂晓即到县警卫营报到。茂芝场村有14名青年在村干部带领下,参加县警卫营。在动身参军之前,要走的村干部还帮助选举新的村干部补位,重新整理了代耕队,最后村里为他们举行了欢送晚会。后富村于8月25日召开参军动员大会,村民兵指导员王洪汉等500多名干部群众报名。门楼区杜家崖村支书动员起十几名青年到区中队,内有一名没有鞋和裤子穿的青年,支书慨然把自己的鞋和裤子脱下来给他穿上。据当时的统计,各区参军的党员都超过参加总数的20%,如芝阳山区88名参军者中,有党员20名。在动参运动中,各地群众都争先恐后地缴纳公粮,并缴纳质量最好的。到8月中旬,全县有4000多名青年参加解放军,总量在胶东兄弟县中,居于前列,其中党员944名。

1947年9月,全县开展了参军突击月活动。按照县委的指示,狮子山区后富村在家的青壮年全部报名。9月下旬,王曰贵等14名刚满17岁的青年参军。至此,在大参军运动中,后富村先后共有182人参军,参军户数占总户数的70%。

作者单位:烟台市福山区委宣传部
山东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