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江苏沭阳:乡土人才带活乡村经济

江苏学习平台2019-11-08
订阅
作者:周静 陈芳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近年来,江苏宿迁沭阳通过积极把乡土人才引回来,让乡土人才真正“强”起来、“活”起来、“香”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乡农村”的效应,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有力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在苏台(沭阳)花木产业园,红掌、矾根、多肉植物、迷你玫瑰和彩叶乔木等进口园艺植物,让很多到这参观的人一饱眼福。

艳月辉 丁华明 摄

光棍树 丁华明 摄

“2012年,我回到家乡创办了宿迁太合生态园林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又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号召,在耿圩镇创办了苏太花木产业有限公司,并启动沭阳苏台花木示范园创建工作。”江苏苏太花木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山介绍。

目前,该园区占地1100亩,建有控温温室24栋,共计200000平方米,是苏北最大的设施花卉生产基地。2017年,园区获批国家级“花乡智汇星创天地”。在刘海山的带领下,公司自创了多肉植物标准化生产流程,提升了沭阳多肉植物生产的标准化水平,采取“公司+电商+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共吸纳从业人员923人,带动周边乡镇电商、包装加工、盆器制造以及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进一步扩展,已帮助272户低收入农户脱贫,受益农户达3200余户。

刘海山的成功创业和在“三带”方面的贡献只是沭阳发挥乡土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引导乡土人才立足“三带”,带动致富,推动发展,开展技艺传承的缩影。2017年以来,随着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和沭阳县推动乡村振兴乡土人才“百千万”培养计划持续推进,沭阳在搭建乡土人才发展舞台、办好乡土人才多样课堂、创优乡土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拿出了一揽子政策“干货”,造就了一大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乡土人才。目前该县有乡村治理、农业技术、农村经纪人、电商达人、非遗传人、社会服务等类别技能人才3.7万余人。

在建强乡土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落实过程中,沭阳坚持把乡土人才和乡村发展两篇文章合成一篇做,以乡土人才推动乡村发展,以乡村发展集聚乡土人才。具体工作中,以传统优势产业托起乡土人才队伍基本盘,以结构调整助力乡土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以新兴电商产业推动乡土人才队伍插翅腾飞。其中,沭阳县网上销售干花能人魏良余就带动周边几个乡镇的3000余名群众从事干花加工,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五六万元。

“近年来,我镇把用活乡土人才资源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乡土人才+花木+互联网’的富民新路径。全镇现有本土花木、电商等方面人才820多人,带动发展花木企业1365家、花木实体店1126家、网店7000余家,实现年销售额超30亿元,形成‘家家忙创业、户户搞经营、人人有钱赚’的浓厚氛围。”新河镇党委书记葛恒平介绍。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乡土人才的可持续供给。为建强乡土人才队伍,沭阳县坚持把育才放在首要位置,围绕乡村振兴办好乡土人才多样课堂,鼓励“非遗”传人、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广招弟子,将绝技绝活传承下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乡土人才供给。授予212名传承人“保护传承”称号,培养淮海戏、工鼓锣、苏北琴书、剪纸等传统经典文化传人1060人。沭阳县坚持把营造优良环境作为根本,创优创业政策环境、创优政治进步环境、创优学习提高环境、创优乡土人才成长环境,推动用才兴才落到实处。

“乡土人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计划下一步以落实好乡土人才‘百千万’培养计划为重点,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县发掘培育领军型乡土人才100名,中坚型乡土人才1000名,基础型乡土人才10000名,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沭阳县委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来源:中共沭阳县委宣传部
作者单位:宿迁日报社沭阳县记者站
责任编辑:倪亚琼 周晶 唐韵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