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务林人:牢记使命 绿化祖国

河北学习平台2019-09-19
订阅
作者:张蕾

塞罕坝“林二代”“林三代”为祖国送上祝福。

在塞北高原上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地方,曾经它飞沙走石、荒无人烟,如今它变成了生态旅游胜地。松涛林海更是被摄影发烧友誉为“拍不烂”的美景。

这里就是塞罕坝。

57年来,“塞罕坝人”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造就这一奇迹的就是三代塞罕坝务林人,沙地里种树,石头缝里栽绿,57个春夏秋冬,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久久为功的民族精神,造就了这片塞外高原上的珍贵绿色。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42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1万吨,释放氧气57万吨,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之用。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苗圃主任王利民在观察幼苗长势。

王利民,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苗圃主任。1990年投身建设塞罕坝,在施工员岗位一干就是21年,而后投身育苗又8年,最美好的时光全部献给了塞罕坝。

祝福语:“牢记使命,绿化祖国!造林护林,利国利民!”

放弃求学 子承父业

1973年,王利民出生在距离塞罕坝70余公里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棋盘山镇,就在那年父亲去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塞罕坝。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对外没有通信设备、没有交通工具。8岁前,王利民每年很难见上父亲一面,甚至一年到头,父亲因为在坝上值班,春节都回不了家。

8岁时,王利民举家迁到坝上,本以为能够跟父亲团聚,没想到还是很难见面。那时全场都在造林,父亲白天上山施工,晚上到家已是掌灯时分,王利民早已进入梦乡。早晨太阳刚露头,父亲就已拿着铁锹进了山。在王利民的记忆中,很难见到父亲在家好好待一天,偶尔见到的也是顾不得换下沾满泥土的衣服、泡着脚睡着了的父亲。

王利民回忆,那时的塞罕坝风从春刮到秋,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年四季除了土豆、咸菜,难得吃上一回肉。

1990年,初中毕业的王利民原本有机会去县城上高中,却选择了就业。“我当时是想继续上学的,可是看到父亲那被风吹日晒变得粗糙衰老的脸,我沉默了。于是我决定留下来,陪着父亲。”王利民说。

从头学起 攻克难题

1990年12月,“林二代”王利民干了第一份工作——施工员。当时,塞罕坝已经从造林阶段转入营林阶段,施工全靠两条腿走,每天走三四十公里是常事。早晨随着朝阳上山造林施工,晚上到家已是满天繁星。

“那时一头扎到山里一干就是一天,白天就着涝塌子水(方言,指混有雨水的地表水)吃干粮。”王利民回忆,那时本着“去劣留优、间密留匀”的抚育原则,用斧子在要被伐掉的树上留下记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手上、脚上磨出了水泡,旧的没好,又添新伤,时间长了就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

王利民这一干就是21年,年轻小伙变成了经验丰富的务林人。2011年,王利民被调到了林场苗圃当主任,缺少专业知识的他遇到了大难题——出苗率低。

年近四十的王利民没有气馁。“大不了我从头学起!”下班后拜访老主任和老技术员,回到家就“啃”书本,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后这道难题被攻克了。

王利民这股子学习劲头没停下,一直坚持至今。因为有这样一句话一直扎根在他心中:“牢记使命,绿化祖国!造林护林,利国利民!”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副场长张健东在林子里调查。

张健东,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副场长。2008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毕业后到塞罕坝做起了“林三代”,上山扎进林子,调查统计、分析数据已经11年。

祝福语:“弘扬塞罕坝精神,用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祖国的参天大树!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科班出身 投身造林

57年前,369名创业者投身建设塞罕坝。如今,第三代塞罕坝人已逐渐成为塞罕坝的中坚力量,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的张健东也来到了塞罕坝做起了“林三代”。

“大学选择林学专业除了父亲是名林业工作者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喜欢,毕业后也是奔着学以致用去的。恰巧赶上省直事业单位招考,我终于如愿投身到了塞罕坝的建设当中。”张健东回忆,2008年12月,他带着满腔热情和一股子拼搏劲儿到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的北曼甸林场,本以为能够立即投身建设,哪知却被漫天大雪封在了林场办公室,每天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培训。

“那时每天都会缠着老务林人,给我讲塞罕坝的故事,他们说冬天最怕下大雪,干什么都费劲儿,护林任务也更加艰巨,除了给新植苗木防风防寒外,还要防老鼠。”张健东说。

俗话说“树怕扒皮”,为了防止新植苗木被老鼠啃了树皮,护林员冒着大雪巡山,平地一脚下去,雪就到了大腿根,坡地走一步退三步,路不好走了,就得手脚并用爬着来。

扎根林海 弘扬精神

2009年3月,张健东开始外出作业,起早贪黑地往林子里扎。为了节省路上时间,他还自带馒头、面包、榨菜,午饭在山里解决。

“那时本以为自己科班出身,能够驾轻就熟地投入工作,哪知道却是纸上谈兵。于是我白天进山时跟着老务林人学,晚上回到林场加深学习,不懂的地方,带着疑问第二天继续求学。”张健东回忆,干了三年多以后,2012年3月,他调到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2017年3月,又任职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副场长。

“这些年,我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儿子出生后三天我就回了林场。由于平时很少回去,一岁多的儿子把我当作陌生人,不让抱,那时我感觉特心酸。”张健东说。

塞罕坝每十年要编制一次森林经营方案,从今年3月开始,为了提供基础数据,张健东又一头扎进了山里,天天在林子里调查统计,回家又成了难事。但张健东却说一切的付出都值得。“弘扬塞罕坝精神,用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祖国的参天大树!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他说。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林业科科员时辰在工作。

时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林业科科员。2014年大学毕业,成了“林三代”,一年时间就从门外汉变成了技术员,制定全年造林计划、核定造林投资、监督造林质量。

祝福语:“我为塞罕坝植好树,我以我心爱祖国,我以我行报祖国!”

扛起大旗 做第三代

塞罕坝林场有句老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29岁的技术员时辰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林三代”。

“林三代”的标签在给时辰带来荣誉感的同时,也让他背负了压力,心中渐渐生发出一种使命感——要把林场的工作当成一份责任和事业来做。

“我在太原科技大学学习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对林场的工作本不感兴趣,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天。”时辰回忆,2014年4月28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时代楷模发布厅”发布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事迹,中宣部授予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那天是我第一次看到爷爷哭,他一边听第一代务林人讲当年战天斗地的故事,一边擦眼角的泪,用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不夸张’。”时辰说,当时他回忆起了儿时爷爷带他在林子里散步,给他讲故事,看到亲手造的林子长高了,高兴的同时偶尔也会叹息的情景。

“我终于明白了,那是爷爷担心没有后人替他守着这片林子。”那一刻即将大学毕业的时辰决定回林场,接过祖父时国成和父亲时学民的大旗,做林场的第三代。

啃硬骨头 栽植好树

2014年10月,24岁的时辰回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当了一名施工员,吃住都在作业区。白天,时辰跟着师傅一路走、一路学、一路“打号”,标记哪棵树需要伐掉,为了多走些地方,中午饭省了,一天就吃两顿。晚上,时辰还抓紧时间,自学营造林技术知识。

“我不是科班出身,当时觉得,干的时间越长,缺的东西越多,于是报了河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在职研究生。”时辰说。

一年后,时辰就从门外汉变成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林场的一名技术员,又过了一年多,调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的林业科,协助主管科长负责全场造林工作,制定全年造林计划,核定造林投资,监督造林质量。

“从2011年开始,塞罕坝启动实施石质阳坡困难立地攻坚造林,我们土话叫‘啃骨头’工程,按照一年一万多亩的进度,现在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计划任务,成活率达到了98%以上。”时辰说,这些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心中一直牢记一句话,这句话也是他动力的源泉:“我为塞罕坝植好树,我以我心爱祖国,我以我行报祖国!”。

来源:河北青年报
作者单位: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青果 吴云欢
河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