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5点多,70岁的杜西增老人和老伴走出小区,10多分钟时间,就来到了山东省聊城市九州洼月季公园南门。“小区就在公园旁边,晚上从家里窗子那就能看到喷泉。现在我和老伴没事就到公园里转转,这环境真是没得说。”谈起如今的生活,老人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来到杜西增所在的聊城高新区许营镇天津路社区,一幅与“传统印象”中的回迁小区迥然不同的画面展现在记者面前:社区紧临环境优美的九州洼月季公园,居民步行10多分钟就能免费入园游览;社区北侧设有篮球场,周边配套建设高规格的小学和幼儿园;社区内建有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为回迁居民提供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健康的一站式服务……“硬件”强、“软件”优,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天津路社区
“小区像花园,出门是公园”
地理位置偏僻、配套设施不全,是不少回迁安置区的“痛点”。而始建于2014年的聊城高新区天津路社区,却实实在在位于高新区的“黄金位置”。
聊城高新区安置区分布图
作为聊城高新区重点安置区项目,天津路社区涉及张屠、杨庄、西刘、任庄、店子、许营等村庄,总建筑面积达52万平方米,有安置楼37栋、楼房3700余套,为聊城城区建筑面积最大的安置区项目之一。为最大限度地让回迁群众满意,聊城高新区将项目选址在紧邻九州洼月季公园南门的湖南路南侧,让社区居民出门就能逛公园。同时,科学规划社区绿化、道路、公共设施布局,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
走进居民张琪的家,各类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地面上铺着整洁的地毯,十分精致。对社区的环境,张琪十分满意,“没搬进社区之前,村里环境又脏又乱,取暖要烧炉子。现在住进了新社区,小区内像花园,出门就是公园,而且家里安装了燃气采暖炉,安全环保,采暖效果也好。”
除了优美宜居的环境,各项配套设施一样都不能少。在社区规划建设之初,聊城高新区就坚持高起点规划、多功能设计,配套建设了医疗卫生室、小学、幼儿园、变电站、热力站、篮球场等基础设施,为社区群众打造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便民新居生活圈。“完善的配套设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等服务资源,带来了便利,更凝聚了民心。”聊城高新区许营镇副镇长、天津路社区书记刘保龙介绍。
天津路小学
生活也要“城市化”
居住地变成了城市社区,生活方式也要向“城市化”转变。如何“转”,成了社区居民关注的大事。
转变,体现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配套服务上。为方便居民,聊城高新区在天津路社区规划建设了高标准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内设党群服务大厅、日间照料中心、“四点半”课堂、邻里图书室、舞蹈室、棋牌室、“两委”办公室等,成为集工作议事、教育培训、党建服务、便民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重要阵地。
天津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党建、综治调解、计生卫生、民政残联、社会保障、企业服务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办事窗口依次排开,大厅显著位置张贴了服务指南、办事须知等。
“大爷,您向左摇头,张张嘴,再眨眨眼……”在大厅一角,镇人社所工作人员谭玉彦正手扶赵法喜老人的颈部,帮助他进行养老保险生存认证。谭玉彦告诉记者:“由于年龄原因,老年人大多行动迟缓、反应较慢,咱们工作人员就得保持耐心,一步一步教他们办理。“工作人员办事都特别认真。俺们遇到不太懂的事,他们都一遍一遍地教我们,直到办利索为止。”一旁的赵法喜老人说。
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助老人进行养老保险生存认证
徜徉在社区内,一块块亮丽的文明宣传展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刘保龙介绍,聊城高新区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在天津路社区安装户外宣传展板20余处,楼道内安装公益广告牌202块,有效提高了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践行度。社区还成立了多支舞蹈队伍,定期邀请市、区舞蹈专家到社区舞蹈室开展培训指导。
天津路社区一角
工作就在“家门口”
已经53岁的天津路社区居民洪文祥,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能成为一名“上班族”。“在聊城高新区许营镇里和天津路社区帮助下,俺到聊城财金博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上班,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节假日正常过,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谈到现在的生活,洪文祥脸上乐开了花。
村民变“市民”后,收入从哪里来?聊城高新区推动就业政策向回迁群众倾斜,鼓励辖区企业在招工招聘时优先聘用回迁群众。目前,聊城高新区天津路社区有很多居民在附近的聊城财金博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博奥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阿华制药有限公司、宏运达电梯有限公司等企业上班。聊城高新区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加招聘活动,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稳定就业的同时,聊城高新区积极加大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居民自主创业。在政府支持下,天津路社区居民刘明亮在当地及附近几个村庄收菜,送到高新区几家企业的食堂,每月收入两万多元。最近,他正张罗着再招聘几个人手,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
天津路社区书画室
天津路社区“四点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