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包河区:藏品里的“红色记忆”

安徽学习平台2019-08-23
订阅
作者:许蓓蓓

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包河经开区,各类科技、文化、商贸、生物医药等企业云集于此,穿过大大小小的企业和厂房,在一栋并不显眼的红色小楼内,记者找到了“安徽红色文化博物馆”,这不仅是一家由合肥市民自发组织筹建的民营博物馆,还是合肥首家红色文化博物馆。

安徽省红色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于2017年7月1日建成开放。展馆面积3000多平方米,展示的藏品有3000多件。”安徽红色文化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安徽红色收藏委员会会长阮厚新介绍。阮厚新年轻时就酷爱红色文物收藏,迄今已有30余年。早在6年前,他就和项学和、罗杰、唐永昆、马启兵等几位爱好收藏的朋友一起,计划筹办一家红色文化博物馆,将自己收藏的珍贵红色文物展示给更多人看,也让红色文物“活起来”。

走进展馆大门,一尊在鲜花衬托下的毛泽东石膏像映入眼帘,只见他挥起右手,身姿伟岸,雕像两侧“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著名诗句,显示出一代伟人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气概。在一层“伟人风采”展厅,展示了大量和毛泽东主席有关的照片、像章、论著等展品。

安徽省红色博物馆门口矗立着一尊毛泽东石膏像

展馆一侧,一幅巨大的毛泽东彩色照片格外显眼,照片中的毛主席头戴“笆斗帽”,面带微笑,神采奕奕。“笆斗帽照片是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徽马钢时所拍摄,这张照片是后来手工上色的,也是全国最大的毛泽东手工上色照片。”阮厚新介绍说。

在博物馆2楼的“安徽抗战馆”,一幅幅老照片、一张张旧报纸、一件件抗日战士所使用过的武器,勾起80年前炮火纷飞的抗战岁月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在江淮地区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斗争。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新四军将士凭借简陋的武器装备,积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抗战。”阮厚新指着一张张抗战老照片、老物件说。

送军粮、运弹药、修公路、筑桥梁、架电线、抬担架……在博物馆的“渡江支前馆”中,一幅幅人民群众在党的号召下、万众一心,积极支援前线的老照片震撼人心。馆内还展示了多张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从1948年10月至1949年2月间的不同版本的解放军“借粮证”,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也展现了解放军不私拿群众财产的优良作风。薄薄一张借粮证,历经70年时间,仍透着浓浓的鱼水深情。

安徽省红色文化博物馆馆藏武器装备

此外,安徽红色文化博物馆内还设有英雄模范馆、知青岁月馆、安徽记忆馆、电影馆等多个展馆。其中英雄模范馆集中展示了一批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安徽英模的感人事迹,以及相关老照片、书籍、画册等。

安徽省红色文化博物馆收藏“红色记忆”

安徽记忆馆则展出了与群众生活相关的安徽老物件,如合肥无线电一厂生产的“枫叶牌”收音机,合肥电冰箱总厂生产的第一代美菱单门冰箱、上世纪70年代巢湖柘皋生产的小杆秤、上世纪60年代芜湖产的座钟……承载着满满的安徽历史记忆。

安徽省红色文化博物馆馆藏合肥“红星”牌手表

“我经常来这里观看学习,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牢记红色历史,铭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和丰功伟绩。”年近7旬的合肥市民陈会国老人告诉记者。馆长项学和介绍,开馆2年多来,已接待10余万人次参观,500多场党建活动在这里开展。安徽红色文化博物馆也先后获得合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肥市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作为一家民营博物馆,也希望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助力博物馆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洪婉清 徐小侠 马力强
安徽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