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邮是水乡,鱼多,鸭多。关于这一道独特风景,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句:如“鹅鸭烟中乱,鱼虾雨里腥"“人家苇花里,放鸭满陂塘"“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等等。
鸭多,鸭蛋也多。一下子吃不完,总得想办法保存。秦少游说:"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为旨蓄”。瓶和罂都是小口大肚子的陶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坛子。所谓“事瓶罂”,也就是将食品用盐腌制后,装入坛子保存,如每年小雪后,家家腌大菜,腌萝卜干,腌鸭蛋就是。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在徐州当太守,秦少游托人给他捎去几样高邮的土特产,还写了一首《以莼菜姜法鱼糟蟹寄子瞻》的诗作为书信兼礼单。诗中开列的土特产除莼菜、姜芽、糟鱼、醉蟹以外,还有“凫卵累累”,也就是一大堆鸭蛋。当时交通不便,从高邮到徐州路上要走好几天,送到以后,苏东坡又没有冷藏设备,所以,这批鸭蛋不大可能是鲜蛋,富有“事瓶罂”经验的秦少游不可能不想到盐腌的办法。所以,可以相信,这些“凫卵”都是咸鸭蛋,而秦观的这首诗,也可以算做高邮人腌制咸鸭蛋的最早的文字纪录。
高邮麻鸭品种优良,又都放养在稻田、陂塘、河沟、苇荡之中,以螺、蛤、虾、蚌及小鱼等“活食”为主要饲料,因此,所生之蛋不但个头大,而且质细,油多,蛋黄红如朱砂,确实是色香味俱佳的一道佳肴。清乾隆年间,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可见当时,高邮咸鸭蛋不仅已经成为民间非常习见的佐餐佳品,而且也已堂而皇之地进入达官贵人的宴席,成为名闻遐迩的美味佳肴了。
《高邮州志卷之四•物产》记载:“邮水田放鸭,生卵,腌成盛桶,名盐蛋,色味俱胜。他方购买之。”又清末高邮人韦柏森竹枝词云:“下河水鸭多生蛋,间有双黄格外肥。卖上江南船满载,也曾供给到文闱。“这就是说,在清代,高邮咸鸭蛋包括引人注目的双黄蛋,不但整船整船地销往江南各地,在”大比之年”还被选作供应乡试考生的专用食品。清代乡试在北京、南京和各省省城举行,云集南京贡院应试的并不只限于江苏籍考生,当三场考罢,秀才们四散回乡时,高邮咸鸭蛋和双黄蛋的名声也就跟随他们传到全国各地。
高邮值得称道的很多,并不是只有咸鸭蛋;可是,若就“妇孺皆知”和“雅俗共赏”而论,那咸鸭蛋肯定是首屈一指。旧时上海弄堂里有些最闭塞的老太太,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上海市区一步,把诸如镇江、宁波这样的城市都笼统地称做“乡下头”,但一提起高邮,她们就会脱口而出:“噢,那里出高邮咸鸭蛋。”
高邮咸鸭蛋,这是几百年来,世世代代的高邮人用智慧和诚信打造的一个无法替代的品牌,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