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故事|潍坊峡山区:有机种植 美好“姜”来

潍坊学习平台2019-12-24
订阅
作者:卢昱 杨国胜 宋晓

山东潍坊人张其录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多年醉心于研究生姜种植技术。他拥有8个生姜种植的发明专利,还出版了专著,是当地公认的农民发明家、生姜“土博士”,他还被省老科协破格评为高级农艺师。“我这辈子就干一件事,能让老百姓吃上一块放心姜,这辈子就值了。”

张其录在查看生姜的长势

初冬时节,位于潍坊市峡山区昌峡路与峡宁街交会处东南角的潍坊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里,整齐划一的拱形温室大棚内已被清空,等待来年生姜的丰收。

在钢结构的品种筛选测试棚里,室外的萧瑟被一扫而光。尚未收获的生姜,沐浴在暖阳中,迎接着前来参观的游客。

在大棚里,记者见到了生姜“土博士”张其录。这位身材瘦削的高级农艺师,用一口潍坊普通话向记者讲起生姜种植,神采飞扬……

有机种植,6750斤的丰收

在钢结构的品种筛选测试棚里,记者看到郁郁葱葱的姜叶下是一个个独立的白色种植袋。这类种植袋,平均高32厘米,长30厘米,宽25厘米,内种2棵生姜。走近一看,种植袋内不是普通的土壤,而是一种特殊基质——采用长白山野生松塔皮粉碎与锯末及有益菌复配的专利配方。

“一个种植袋需要10斤松塔,都是我们派人专门去东北收购的。在零下20℃的温度里进行粉碎,没有添加任何化肥等肥料。”作为产业园负责人之一的郭新岗表示,种植袋种植生姜,每亩地可栽种3000袋6000棵生姜,一座大棚可栽种9000棵生姜。目前该基地已经建成了51座这样的拱形温室大棚,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

有机姜大棚内景

为了节省空间,该园区还发明了立体式种植模式,将种植袋一层层叠着放置在定制的铁架子上。“这座大棚占地1600平方米,目前还是试种阶段。下一步将立体式种植方法引入拱形温室大棚,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郭新岗说,立体式种植生姜节省空间,增加产量,每亩地可种植10600棵生姜,增产可观。

郭新岗说,这些发明出自姜农张其录。作为一个种了40多年生姜的老姜农,张其录是行业内有名的生姜“土专家”,现在是园区的科技总顾问。在大棚中,张其录向记者解释为何用长白山的松塔土替代普通的土壤。

“咱们这个基质是由长白山的松塔,加上原木锯末跟煤炭煤腐殖酸,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生姜生长所需养料主要来自松塔中的有机质,另外还有种植管理过程中施用的微量元素、发酵牛奶和豆粕。随着松塔的腐熟,营养也会慢慢释放出来,一年比一年使用的商品肥料会减少。基质还可以循环使用,每年损耗约为15%,后续逐年添加就可以了。”张其录说。

在测试棚南侧,连片的拱形温室大棚已进入“待业”状态,斑马网被卷起来,缠在钢管上。张其录说,可不能小瞧了斑马网,“生姜生长过程中,将斑马网覆盖在框架上,构建人工隔离屏障,将害虫拒之网外,切断害虫繁殖途径,可以用这种物理的方式有效控制各类姜田害虫的传播。这种网还能遮挡紫外线,增加网内空气湿度,大大提高生姜产量和质量。”

除了斑马网,在生姜的生长期内,张其录还在大棚里插放诸多黄蓝粘虫板,通过颜色和气味起到诱杀害虫的作用,诱杀蓟马、果蝇、斑潜蝇等,是斑马网防护的有力补充。

扎根松塔基质,外有斑马网和粘虫板保驾护航,生姜们喝起水来也颇为讲究。“姜种入种植箱时,先培起30厘米高、90厘米宽的平台,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排出。平台上完全覆盖黑色无毒PE膜,将无土栽培生姜与土壤完全隔离,既有效防虫,又阻止了野草生长。微喷自动灌溉,还能节水约70%。咱们这个基质,在下姜种时,要灌透了,根据不同时期再慢慢控制浇水。”张其录介绍道。

今年10月中旬,恰逢生姜收获期,记者曾在园区大棚绿化带一侧的生产路上,看到十里八村的生姜种植户前来参观。当时,产业园内采用基质栽培的75亩有机姜开始采收,大家都想瞧瞧产量究竟咋样。经现场测产,亩产量约6750斤。

有机姜测产

当时,张其录长舒了口气:“超额完成亩产6000斤的预定目标!”

“这产量还不到俺们大田姜的一半哩。”前来看热闹的农户不理解这有啥值得高兴。

在张其录看来,这一产量已算“丰收”。因为经过专业机构检测,有机姜不但在农残方面远远优于普通大田生姜,对人体具有保健功效的姜辣素的含量更是达到传统生姜的四五倍,而且价格也远远高于普通生姜。现在产量能保持一个稳定数,实现规模化种植也有了底气。

吃上一口放心的生姜

谈及为何要选择种有机姜,自1973年便开始种姜的张其录给出自己的看法:“生姜生长经历四季,周期长达8个月,姜农需要不断喷洒药物才能确保秋季有个好收成,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药物的喷洒少则十来遍,多则二十几遍。姜农在喷施农药时不会佩戴防毒面具,导致大量化学药物的直接吸入,给身体带来极大的危害。这不仅伤害农民自身,还让土壤变得越来越糟糕。我一直想打破这个怪圈,觉得可以用自然的、物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张其录研究生姜,不走旁门左道,而是扎扎实实从基础研究入手。1992年起,他就自费购买了显微镜研究病菌对生姜生长的影响。村民们笑话他:“一个农民不好好种地而去搞科研,城里有的是科学家还轮得上你老张吗?”可老张就是不服气,一定要弄明白才行,随后他又不断更新设备,如今在用的已经是第四台显微镜。

苏云金杆菌、多元酸人参萜三醇、焦亚硫酸钠……这些普通人根本听不懂的词语,张其录如数家珍,很难想象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

张其录对研究生姜有种近乎痴迷的执着,经常会自己给自己出难题,然后再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它。村里有大学生,碰到不懂的,张其录就去找他们请教。研究生姜这么多年,他对生姜的生长习性已经非常了解。现在,他还经常站在姜苗前入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其录成了当地有名的生姜“土专家”,专门从事生姜种植、储存、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研究,他拥有8个关于生姜种植的发明专利,还出版了《生姜科学种植·高产·储存》专著。2015年,他带领创建的生姜无土栽培示范基地因科技含量高,被省老科协授予省老科协科技示范基地,他也被省老科协破格评为高级农艺师。

有机姜大棚内景

张其录一直在思索,到底怎样用自然的、物理的方法来解决生姜种植问题。他找姜农聊天,姜农说:“我们种了,我们自己不吃,自己吃的得单独种。”张其录说:“你不吃,你的孩子不吃吗?你的孩子在城里工作,这些姜会被卖到城里去。”张其录认为道理很浅显:“你不种小麦,不吃别人种的小麦吗?你不种玉米,是不是要买玉米吃呢?我的孩子在城里上班,我也希望他们吃上一口安心、放心的生姜。”

为了种出放心姜,张其录从2010年开始,就用基质栽培的方式种植生姜。他在自家院子里用3个箱子种了6棵姜。很多人跑来看新鲜景儿,他们很难想到,这几株弱小的幼苗以后几乎孕育出一个全新的有机姜种植产业。

2013年,在有机姜种植探索的路上独行的张其录有了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孙建涛,也是现在园区的负责人之一。2013年底,孙建涛聘请张其录为技术顾问,又联合张建栋等5名理事及峡山区大双沟头村、解戈村等30多个村的200户姜农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探索发展无土栽培生姜新模式。

“当年种了十几亩,每亩投入了1300多斤姜种,却只收获了800多斤生姜。”孙建涛回忆道,此后不断改良栽培基质配方、种植技术和日常管理,生姜产量开始稳步增加。

物联网构造种地“新把式”

对于生姜的病虫害防治,张其录也颇有心得。他一开始的思路就是以菌治菌,用生物防治的技术取代化学防治。由于成本高、速效性差,老百姓根本不认可,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以菌治菌”。以前农资经销商请他去给农民讲课,讲了几次再也不请他了,因为发现他讲的都是在少用农药、化肥的前提下,还能保证产量和质量。

最近几年,张其录经常到乡下去作生姜种植的技术指导讲座。近期,峡山也将给他专门录制生姜有机种植的节目。“我讲得很细致,我想把脑海里的东西,一下儿释放出去,心里就轻松了。现在乡亲们最缺乏的是技术,但卖农资的呢,还不讲给他们听。比如生姜的斑点病,其实防治起来很简单,在盖膜的时候,往喷雾器里加两包吡唑醚菌酯就能解决问题。卖药的呢,非卖给姜农好几样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能解决多么点就解决多么点。”张其录说。

十几年前,张其录开始关注二氧化碳含量对于生姜储存的关键性作用,他花了4800元买了一台二氧化碳测量仪。很多姜农都不理解,嗤之以鼻。现在几乎所有的姜农都已经了解二氧化碳对于生姜储存的独特作用。“在适当的时期,通过控制恒温库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来抑制有害虫卵的孵化,保证生姜安全的同时杜绝了化学药物的使用。”张其录说。

张其录除了生姜的种植、贮存,对生姜的市场也颇有研究。他研究姜价已经多年,数据烂熟于胸,以前哪年涨、哪年跌可以预测个八九不离十。“在过去十多年里,基本遵照着‘三年一跌,一跌一两年’的规律。2012年每斤生姜的最高收购价是0.3元,接下来三年丰产还高价,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每斤生姜的最高收购价为4.8元、8元、3.5元。现在不敢预测了,目前信息流通快,有时一些莫须有的消息也会左右姜价;加上这种散兵游勇式生产方式的大背景,价格变数太大。另外,在销售环节,流通、房租等成本成为影响姜价的主要因素。”

姜贱伤农,怎样能让乡亲们的利益最大化,张其录和他的合作者们一直在摸索。“咱们能不能做一套系统出来,由我们负责前端的技术研发到后端的品牌建设和渠道的建设,让农民参与进来做他们最擅长的工作,各自赚取各个环节应得的利润。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的技术难题,又能避免农药化肥的滥用呢?”孙建涛也曾自问。

今年开始,潍坊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尝试与农民合作,由产业园负责生姜种植基地的打造,农民量力承包,按要求产出的姜全部收购,农民不用为销售和储存而发愁。

太保庄街道东下坡村的农户姜言平听到消息后,便承包了产业园17个大棚共25亩有机姜。经过测产,今年他的亩产达到7000斤。“园区以每斤6.5元的价格对有机姜回购,除去每亩1万元的承包费和1.5万元的后期生产投入,每亩纯收入2万元。”姜言平笑道。

56岁的姜言平种了17年生姜。原来夫妻俩与多数姜农一样,背着喷雾器打药,药水顺着衣服往下淌,天不亮就跑市场。虽然产量比现在高,但劳动强度大,收入也不高。而今年则大不同了,夫妻俩管理25亩有机姜很轻松。“基本不用杀虫除草,浇水时在家里拨个电话,棚里的机器就自动完成,经常好几天不用过来看。”

“园区的大棚内统一配置了物联网设施,自动检测营养、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通过大数据实时分析可自动施肥、浇水等。”孙建涛道出了姜言平捉摸不透的种地“新把式”。

姜农在棚内管理有机姜

身着休闲装、头戴棒球帽,如今姜言平告别了沾泥带土的传统农民形象,一派新型农民模样。“下一步我们会把有机姜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土地已经流转到位,亩产目标是8000斤到9000斤。”孙建涛说,目前已有20多户村民明确要承包大棚,未来产业园将带动更多农户进入有机姜产业链条。

做好深加工,力争“一万亩”

1996年,张其录为了研发一种新的姜糖制备技术,花了3.7万元买了一口压力锅。对于生姜的深加工,他一直在探索。

采访中,工作人员切开一块生姜,颜色嫩黄,姜丝极少,入口香、辣。孙建涛说:“经检测,我们的生姜姜辣素以及钙镁锌铁钾等含量比普通的要高。目前北京终端市场的有机专柜生姜价格在30元到40元一斤。只要产品值得信赖,这个价格经销商是很容易接受的。”孙建涛介绍。

在产业园育苗室里,公司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兴旺种业合作开发的种苗正在生长。公司技术人员说,育苗已初步成功,不久的将来生姜种植将从姜块改成姜苗,种植成本会进一步降低。

最近,产业园聘请的专家团队又研发出了有机鲜姜饮料,并申请了专利。未来,有机姜淀粉、生姜纤维面料、姜黄素、姜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将陆续上市。届时有机生姜全产业链被打通,不仅能直接影响到金融、运输等行业供应链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各行业的大融合。

采访间隙,有好几拨人前来参观学习。其中,一位姓李的种植大户,对张其录的有机种植模式特别感兴趣,“我有一千亩地,200个大棚,主要是来咨询一下怎么开头。”

“第一年投入稍微高些,一亩地需要两万五千块钱到三万块钱。滴灌和喷灌要两千多,薄膜、斑马网,一亩地也得两千。斑马网能用五到六年,基质的袋子用十年也没事儿,主要是可以防止重茬现象。要是哪一盆姜有啥病虫害,可以直接端出大棚,在基质里加上菌种,扎上口,以菌治菌就好了。往后每年只需要投入五千块钱左右,比普通生姜每年的投入还少。今年生姜回收的话,到了六块五一斤。”张其录耐心地解释道。

据了解,峡山区生姜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扩大,随着峡山区神州姜窖集团30万吨冷风库的建成投入使用,全区生姜种植面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14年的1.36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2.56万亩,年增长率10%左右。峡山区的农业干部介绍,他们因势利导,将以潍坊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为龙头,逐步推动辖区生姜产业从传统种植模式向高质集成模式转变,打造高端农产品供应区。

峡山区农产品综合交易物流中心

今年8月29日,峡山区吹响新一轮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号角,聘请张其录为有机姜产业发展科技总顾问,并出台《关于推进“三个一万亩”建设加快打造地域特色品牌的实施意见》,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做强做大有机菜、有机姜、黑木耳三大特色产业,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扶持、资金奖补等,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将这三个产业发展到各一万亩的种植规模。同时,在产业发展中将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龙头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发展规范化种植,农民通过承包种植或是入园务工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从而推动当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稿件原载于12月13日《大众日报》13版)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潍坊市峡山区通讯站
作者单位:峡山区新闻宣传中心
责任编辑:李培政 王娇妮 李金珊 李润杰
潍坊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