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唐闸一带,不论是厂里选工会主席,选人民代表,选劳模先进,还是百姓家中举行庆典活动,都是锣鼓喧天。大家听到鼓声阵阵,就都聚拢而来,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敲锣打鼓成了大家心连心的音乐聚会、娱乐年会。
这锣鼓一敲就跨了世纪,到了今日,当年曲谱保存最完整、传承人最多的便是陆家锣鼓。陆家锣鼓传到今天,已经是第五代。
江苏的吹打合奏乐,主要流传于苏南,以苏州、无锡为代表,由于乐器组合和结合形式不同,而有“苏南十番锣鼓”和“苏南十番鼓”之分。十是多的意思,番是翻花样。
陆家锣鼓的传人就来自苏州。约在清朝光绪年间,从苏州移居到闸西靴头圩的陆胜富,喜爱敲锣鼓,他还保持和苏州阊门外的老户族的来往。在光绪三年间(1877年),陆胜富的下一代,陆长松、陆长贵、陆长发三兄弟手头略有积余,便买了鼓、锣、小堂锣、钹、小钹五件乐器,只敲单一的“七记头”“走马锣鼓”“七五三二一”等曲谱。陆长松的二儿子陆锡泽,更酷爱敲锣鼓,在农闲时敲锣鼓尽兴娱乐,还向其他圩塘的人学了新谱儿,如“蛇脱壳”“串枝莲”“汉板”等,逐渐小有名气。至陆镜江、陆镜山、郑镜文、朱镜成、陆镜福等堂兄弟十多人,器具也增加了,形成了两代人齐敲,这锣鼓也成为靴头圩名扬十里八乡、极具特色的娱乐项目。
此后,陆家锣鼓生根开花、枝繁叶茂。抗日战争胜利后,平潮镇庆祝胜利,兴行灯会,陆家锣鼓被派去当作头牌角色表演,场面十分轰动。
现在,如果对陆家锣鼓有了兴趣,可以去拜访陆家锣鼓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陆嘉玉。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会饶有兴致地和你讲述“鱼泊水”“蛇脱壳”“八哥洗澡”“黄海啸”这些鼓曲的来历和特色。
当年的声声锣鼓,就像远去的脚印,早已融入历史的长河。而今天的锣鼓,作为文化的传承,以更精妙的艺术形式刷新着传统。陆家锣鼓的鼓点与新时代合拍,敲出了动人心弦的新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