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浪头三叠”看变迁

辽宁学习平台2019-08-26
订阅

丹东是一座旅游城市,其实早在安东时期,丹东就有“安东八景”之说。这八景分别是:宝山远眺、顶歧烟峦、虎耳双峰、浪头三叠、鸭江帆影、小寺桃林、古寺钟声以及叠翠。

其中宝山远眺指的是如今的元宝山,顶歧烟峦指的是如今的五龙山,虎耳双峰指的是如今的虎山,鸭江帆影指的是如今的鸭绿江,叠翠指的是如今的元宝山公园。而其他几个景点指的是哪里,具体位置在哪,却有不少人不知道。日前,记者对其中之一即“浪头三叠”进行了故地重游,以期揭开它的面纱。

“浪头三叠”就在丹东浪头港所处的位置。

提起浪头三叠,就离不开丹东浪头港。据丹东市史志部门退休干部于秉义介绍,浪头三叠就在浪头港所处的位置,而如今的浪头地区当年称三道浪头,浪头港称为三道浪头港。

史志资料图

据史料记载,安东(今丹东)开埠通商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继牛庄海关后,安东成为东北第二个设立海关的城市。清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安东海关在三道浪头设立了分关。《安东县志》记载:彼时的三道浪头为安东八景之一,称之为“浪头三叠”。这是因为鸭绿江流至此一曲,成为港湾,上有高阜,下有湍急深流,中外入口汽船皆停于此。江水涨时银涛雪浪,层叠而起,触岸有声。当时,安东海关浪头分关楼红砖拱廊,与蓝天绿水交相呼应,又建于高崖之巅,俯瞰鸭绿江,遥望安东城,居高扼守,蔚为壮观。

史志资料图:修建三道浪头港。

史志资料图

宋玉成从小在浪头长大,至今仍在那里工作。他说,小时候三道浪头段的鸭绿江水面十分开阔,宽度几乎是现在的两倍,而且水很深。因为有山梁石崖探入鸭绿江中,迫使江水在此处回旋往复,形成港湾。港湾中旋涡飞转,水流湍急,来往的船只如果不及早躲避,就有可能随波逐流,迎头撞到对面山梁的石崖之上。为此,此处立了一个十多米高的航标,上面还有航标灯,来往船只老远就能看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丹东浪头港十分繁荣,十万吨的货轮都能停靠,三四万吨的辽海1号、辽海2号更是常来。那时候,浪头港右岸到新鸭绿江大桥北岸区域是一个很大的苇塘,涨潮时潮水翻滚有声,上涨迅猛,渔业队捕捞海货的人们必须提前掐准时间,一看要涨潮了赶紧互相吆喝提醒着从苇塘中跑出来,否则就有可能被困其中。

满铁现代码头。

后来,因为“圈地造田”以及修建浪头港等,一点点将苇塘填平,又将伸入鸭绿江中的山梁铲平,陆续将西侧的江岸填平,使港湾逐渐消失。

曾经的苇塘如今不复存在。

另外,由于上游修水库致使上游来水变少,江水流速变缓,淤积增多,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翡翠湾,浪头三叠也随之消失。“当年那里就是老浪头港的港口,来往的船就在那里停靠,现在也被填成路了。”宋玉成指着文安大桥东桥头一处厂房的大门对记者说。

1986年浪头港区扩建工程

航标所在处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浪头港内的一处岸边,仍有一处不高的石崖立在那里。港口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就是当年的航标所在之处。

2006年,新《丹东港总体规划》

自开埠通商以来,安东港经历了由老城区的旧码头到日本修建的满铁现代码头,再到三道浪头码头直至今日走出鸭绿江,延伸到黄海北岸的大东港,安东港一步步走向了海洋。

三道浪头海关分关旧址

如今,鸭绿江畔曾经的百年安东海关已经消失,唯有三道浪头海关分关旧址幸存了下来。而当年的海关分关楼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坎坷,几易其手,一度破旧不堪,濒于废弃。2006年,丹东港集团斥资重新将其修缮如故,恢复原貌,使之成为如今的丹东商埠历史、海关旧址博物馆。在博物馆中,陈列着很多浪头港初建时期的老照片,其中隐约可见形成浪头三叠的石崖的模样。

鸭绿江边遥望浪头港。

站在鸭绿江边遥望浪头港,虽然当年浪头三叠的壮观场景已不复存在,只能在老安东人的记忆中若隐若现,在今人的脑海里浮想联翩,但如今的翡翠湾水清岸绿,波光粼粼,水鸟在空中翱翔,游船在江中穿梭,一派和谐安宁、欣欣向荣的别样景致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虽似有负浪头三叠这一昔日盛景,却不负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记者张忠双)

(本文老照片由丹东商埠历史、海关旧址博物馆提供)

来源:丹东新闻网
作者单位:丹东日报社
责任编辑:高鹤 王海 金文政
辽宁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