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一张蓝图绘到底 四大产业结硕果

贵州学习平台2019-12-19
订阅
作者:兰富强、唐尚坤

贵州省遵义市的赤水拥有丰富的竹林、丹霞石和水资源,多年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资源优势,坚守生态底线,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期间,广大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以敢于拼搏的勇气和负责的使命担当,聚焦产业发展对贫困群众增收的特殊贡献,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有效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做大做强竹子产业。依托130万亩竹林、170万吨成竹、年产4万吨各类鲜笋等资源优势禀赋,通过赤天化纸业25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和30万吨生活原纸及终端纸制品龙头项目培育出造纸、竹建材等涉及10多个领域近300多个品种的下游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近30项,实现了从杂竹到纸浆、纸板、成品纸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全市拥有竹木加工企业已达400家(含作坊),规模以上企业28家,仅2018年竹加工业产值达70亿元,竹业综合收入占全市GDP总量50%以上,实现农业人口20.5万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仅赤天化纸业在长沙镇长兴村等几个比邻村流转荒山荒坡进行低产林改造,栽种杂竹近1000亩,涉及农户近200户,年每亩补助60元,成林后返聘请竹农帮助公司砍伐,每亩可采伐3-5吨,每吨农户实现增收460元,每年户均增收9260元。

做深做透金钗石斛产业。从1996年开始,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丹霞石资源,在荒山荒坡上开始发展金钗石斛种植,并先后通过地理标志保护、GAP、有机农产品和GMP认证。现研发有金钗石斛饮片、石斛粉、浸膏、胶囊等16个系列40多个产品。现有金钗石斛种植基地8.63万亩,年产量8000吨以上,全市13个乡镇12700户农户40160人参与金钗石斛产业发展,直接带动4000余户1.26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年人均增收7000元左右。如旺隆镇红花村村民袁图会,栽种石斛4亩,亩均增收一万多元;2007年贷款1.2万元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大棚,如今发展70多个大棚,一蔸苗能卖1.5元,如今70多个大棚一年能卖百万蔸苗,收入相当可观,改变原有土地一年只挣几千元的格局。

做精做活赤水乌骨鸡产业。赤水乌骨鸡是赤水的地方特色家禽品种,多年来,我市利用丰富的竹林、果园资源,推广应用获得国家专利的“平养+林下生态放养”技术,引入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现已建成种场2家(其中,国家级原种场1家),选育了黑羽、白羽、绿壳蛋鸡3个品系,培育年出栏200羽以上养殖大户1047户,建成养殖场舍面积27万余平方米。2019年前8个月已出栏677万羽,预计全年出栏1000万羽以上,带动全市4万余户农户从事赤水乌骨鸡养殖,覆盖16个乡镇(街道)98村,贫困户4560户1.4万人,年人均增收400余元。例两河口镇马鹿村村民钟维,建成2000平方米标准化养鸡场,每个批次可喂养4万只可纯赚4万元,加之散养近几千只,每年销售两批次成品鸡,实现纯收入十万元以上。

做优做特生态水产产业。赤水境内河网密布,山塘、水库众多,水质优良、污染少,水产品质量好,价格高。近年来,我市抢抓赤水河渔民退捕转产上岸和赤水河流域十年禁渔的机遇,通过引进培育经营主体以水库低密度养殖、山塘流水(微流水)内循环养殖和稻田综合种养等生态模式,在确保对水体不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增收。现已建成水产养殖面积近2万亩,培育了“月亮湖有机鱼”“大荣村竹叶鱼”“蟠龙冷水鱼”等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地方品牌,2019年上半年产量突破3000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60户2100余人,直接带动人均增收350元左右。两河口镇“蟠龙冷水鱼”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7年由吴勇等9人发起,成立赤水市鱼吃水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社员13人,现发展社员26人。该合作社按“五统一分”的经营模式,即:统一购买鱼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分红,分户投工养殖管理,发展销售网点6个:赤水2个、遵义3个、贵阳1个,现目前解决就业40人,历年来注重品牌建设。2018年生产生态鱼80吨左右,销售收入260万元以上,实现盈余78万元,户均增收32117元。


来源:赤水市委宣传部
作者单位:赤水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杨波 吴迪
贵州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