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韵荔湾
粤语的“梗”,即固定之意。约建于清光绪初年(1875年)的容光街(今广州文化公园范围内)北帝庙戏台,便是梗戏台,是用木、石建成的固定戏台。虽然戏台与观众席都是露天的,却是大受百姓欢迎的娱乐场所。每逢神诞酬神打醮或节日庆典,北帝庙管理者必雇请粤剧名班至此演出,尤其是农历三月初三的北帝诞前后,更是人山人海,极之热闹。
西关繁华,粤剧拥趸多,所以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粤剧演出舞台也多。戏院之多、观众之多是把粤剧艺术推向鼎盛的重要因素。
街坊观看荔枝湾大戏台演出。
广庆戏院
广庆戏院,位于昌华大街(今多宝路地段),由刘学洵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据说是广州第一家对外公开售票公演的戏院。刘学洵当时是广州的知名人士,其住宅“刘园”乃西关名宅,广庆戏院就建于刘园隔邻。戏院内有电灯照明,座位分藤椅和木椅两种,票价分男界白银8分、4分,女界白银1钱2分、4分。戏院开张时,由粤剧戏班德财贵班首演。之后常演粤剧,也有外江班演出,但一年左右便关闭。
乐善戏院
乐善戏院是广州最早的固定戏台和固定戏院,位于今天的长寿东路,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成,是广州人看粤剧的好去处。初期,戏院座位有1100多个,价格分为三档:对号、弹弓、木椅。白天与夜晚、男性与女性出演的价格皆有差别。最高的价格出现在男性出演的夜戏,对号座需要六毫,全天平均票价两三毫,参照当时的物价,虽然是普通老百姓几天的生活费,但也完全负担得起。
一张乐善戏院的大戏价目表。
戏院建成后,常作赈济义演,不少名戏班曾在此演出。如大中华班演《三气唐天子》、觉先声剧团演《胡不归》等。1948年戏院改建,之后非凡响剧团在此上演《情僧偷到潇湘馆》,一时轰动。新中国成立后,乐善戏院仍是广州知名戏院。1954年,广州粤剧工作团及珠江、东方红、太阳升、新百花等剧团在此曾联袂演出《六国大封相》、《十八相送》、《单刀会》、《秦香莲》等剧目。“广州市第一届粤剧观摩演出”大会亦在此开幕。1966年后,戏院停业,1970年改作利群旧物商场。
百乐门戏院
百乐门戏院,位于第十甫路今陶陶居酒楼隔邻,最初以放电影为主,名叫模范有声影院,建于1928年。后来前座上盖重建,改名新新戏院。1946年,由粤剧班主郑炳克将该院改建为百乐门戏院,设座位700多个,以演出粤剧为主,不少省港大班曾在此演出。1949年初,又复名新新戏院。新中国成立后,以放电影为主,后改作他用。
百乐门戏院前座上盖重建后,改名新新戏院。
金殿戏院
金殿戏院,位于第十甫,约1946年建成,演粤剧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大众剧场。1959年改为红荔音乐曲艺厅,1960年元旦开业,以茶座形式演出音乐曲艺,座位500多个。1961年下半年起,广州市文化局以该厅为基地,组办建“红荔俱乐部”,成为文化界人士业余消遣交流之地。20世纪80年代初,改建楼房后,二楼仍有曲艺茶座,1989年初停办。
平安大戏院
平安大戏院。
平安大戏院是新中国时期首家新建戏院,位于第十甫路,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1951年2月建成,开业时不少名艺人参加剪彩。初期有1820个座位,演粤剧为主。1957年和1963年,先后由市演出公司、市房管局投资改建大堂、加建楼座。建成后全场座位1669个,是广州市粤剧演出的主要戏院之一。1972年增加电影放映,改名前进影剧场。1980-1985年,升高了舞台、扩建化妆间,此后增设录像投影室、电子游戏室等项目。1989年7月起,再进行装修改造,1990年1月复业,复名为平安大戏院,1990年、1996年,广州举办第一、第二届羊城国际粤剧节,该戏院是演出剧场之一。
彩虹影剧场
彩虹影剧场,位于西华路120号,1958年建成,当时有1162个座位,常有粤剧演出。1992年11月重建,1995年12月落成开业,更名为彩虹娱乐城。1998年,由广州市文化局协调市演出公司与广东音乐曲艺团,在该娱乐城合办广东音乐曲艺演出基地,于1999年3月开办“彩虹曲苑”,设座位320个。除定期演出广东音乐、曲艺外,也是羊城国际粤剧节粤曲演唱专场的主要演出场所之一。
如今的彩虹曲苑。
拥有多个剧场的文化公园
广州文化公园。
广州文化公园曾经有红星和百花两个露天剧场,均建于1958年。红星剧场以演出粤剧为主兼演杂技,舞台有上盖,露天观众席有3000多个。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的名演员均曾到此演出。1984年拆除,改作他用。百花剧场原称“群众台”,有1000多个座位。该台以业余粤剧团队演出为主,专业粤剧团也偶尔到此演出。1989年10月,广州市首届“群众粤剧大联展”在此举行,有23个业余粤剧团2000多人参加,演出15场28台剧目。1991年,广州市第二届“群众粤剧大联展”在此举办。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作他用。
1951年建成的文娱剧场,是文化公园最早的戏院。初期观众席为露天,后建上盖,座位1246个。该场主演粤剧,粤剧老倌白驹荣、薛觉先、靓少佳、郎筠玉、罗品超等,多次在此演出。全国各地剧种的剧团亦曾来此演出。例如河南省梆子戏艺术家常香玉,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张君秋、梅葆玖,越剧艺术家王文娟等,都曾带团来演出。1989年,该剧场拆除,改建为水上乐园。
文化公园中心台。
文化公园中心台,则是最多观众的剧场,建于1951年,是广场式露天剧场。露天观众席800多个,外围可容纳两三万人站立观看。建台后常有粤剧、粤曲演出,吸引大批观众。1956年元旦,马师曾、红线女在此演出《昭君出塞》,观众达3万人。1983年,粤剧名演员卢秋萍、郭凤女、林锦屏、彭炽权、倪惠英、曾慧、丁凡、吴国华等在此举行“首本曲目专场演唱会”,观众逾万人。1989年,中心台全面改建,改建后舞台为砖木结构,有上盖,露天观众席有座位584个,凭廉价票进座,有些演出还免费入座。外围仍保留广场,容观众站立观看。1995年,第四届“羊城群众粤剧大联展暨青年粤剧粤曲大赛”在此举行。第一届(1990年)、第二届(1996年)羊城国际粤剧节的部分剧(节)目也在此演出。长期以来,此台是广州市业余粤剧团队的主要演出场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