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改变山区的贫困面貌,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全民总动员,其中涌现出一群“石姑娘”。“十镑大锤手中挥,五尺钢钎显神威。横眉冷对旧礼教,叫他看看咱是谁!”这群“石姑娘”修路、建桥、筑水库、盖水电站,用血染的风采,在太行山上写出了属于她们的传奇。
“石姑娘”们合影 王景斌 摄
一场迟到了45年的聚会
2019年11月24日一大早,64岁的“石姑娘”张莲瑞就起床了。收拾妥当后,她来到书桌前,打开了旧相册,翻看40多年前的一张照片。说是照片,其实是剧照。剧照中,她手握工具,笑靥如花,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
这张剧照出自电影《辉县人民干得好》,当时,剧组在三郊口水库石姑娘队中挑选演员,张莲瑞有幸被选上。一晃40多年过去,再回首,所有的艰辛也已化成美好,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仍是她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
自从得知石姑娘队要重聚的消息后,张莲瑞的心就再难平复。除了掰着指头数日子外,她还为每一个“石姑娘”都准备了份伴手礼。
驱车带着礼物赶到辉县假日大酒店,酒店门头的显示屏很应景,上面写着“热烈庆祝辉县市三郊口水库石姑娘队成立45周年”,张莲瑞看后竟激动得有点想流泪,是啊,就要见到了,惦记了这么多年,不知当年那群姑娘可还好?
大厅内,已经聚集了不少“石姑娘”,她们或笑,或哭,或牵手,或拥抱,肆意地表达着积聚了45年的情感。张莲瑞自然而然地加入到其中,和曾经的好姐妹倾诉衷肠。
据了解,三郊口水库石姑娘队成立于1974年,成立之初有71个“石姑娘”,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16岁。窦金荣是三郊口水库石姑娘队的第二任队长,为了这次聚会,她可谓操碎了心,一个一个联系,一个一个通知。越是忙碌,她就越有动力,因为她知道:相聚,是每一个“石姑娘”心中的梦。
梦,终于圆了,这一天,110名“石姑娘”再相聚!
“石姑娘”当年劳动的场面 资料图片
姑娘当石匠 鸡毛上了天
“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妇女干部,能参加石姑娘队45周年聚会,特别高兴,也让我想起了老兄弟郑永和……”聚会上,原辉县县委常委、妇联主任张冬青的讲话把“石姑娘”们的记忆带回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炉火映红天,锤声震山川,捻钻为革命,炼出一身胆。钻头韧又尖,能穿万重山,姑娘当石匠,鸡毛上了天。”这首诗就是当年“石姑娘”们的真实写照。
只是“鸡毛上了天”,谈何容易!
秋沟拦坝修水库的情景,“石姑娘”郑新玲历历在目。为清基,姑娘们从十几米深的沟底往外背泥沙,一天背80多筐,荆筐漏水,泥浆顺着身子往下流,没有一人退缩。导流渠修建时,由于地处悬崖绝壁,她们找不到落脚地,于是就用绳子拴住腰吊到半空,艰难地在陡峭的绝壁上打眼放炮。浆砌时,由于天冷和水泥腐蚀,她们好多人的手脚冻得裂口流血,但依旧拿着瓦刀硬是坚持到了水库修成。“由于对锻石头很熟练,在刻‘红色娘子水库’这几个大字时,我自告奋勇地刻了个‘子’字。”郑新玲说。
在石姑娘队,副队长徐柏枝除了擅长开山破石打岩眼、装药放炮做石料这些活外,还练就了一项绝活:双手扶钎让四个人轮流打钢钎。这是石匠活计中最难的一种,这种打钎方式需要双手伸开一左一右握钢钎,大锤打一下,钢钎旋转一下,两边的人轮流打,她就得左右开弓轮流转钢钎,这种技术一般人干不来,但她硬是把这个绝活攻了下来。
“我们石姑娘队曾在濮阳奋战过5个多月,一个人每天干的活,顶8个半人的工,等到分洪大闸修好后,我们为政府挣回来21万元钱和16万斤粮食,可所有人的头发被汗渍染成了棕红色。最难忘的是三郊口水库打溢流面时牺牲的牛凤莲,她是我们石姑娘队三班的班长,她太能干了,可是因为灰库塌陷,她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太行山上。”窦金荣回忆。
“石姑娘”挥锤破石 资料图片
这群“石姑娘”享誉海内外
“男女都一样,姑娘当石匠。”“吃饭不论碗,干活不论点。”据介绍,当年辉县各个工地纷纷成立石姑娘队、石姑娘连、石姑娘排、石姑娘班,辉县共有60多支以“石姑娘”命名的队伍,她们战斗在共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那个时候,大家对美的标准不是现在的艳丽、俊俏,而是红脸蛋、粗壮臂膀、有力量。胳膊被震肿了、手磨烂了,只要抹上红药水,就可以继续工作,从不叫苦叫累。”窦金荣笑着说。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石姑娘”们为红色娘子桥做成了所用的全部石料,修起了红色娘子水库、梯口桥、水电站等。
“鸡毛真的上了天”,一时间,辉县石姑娘队的名字轰动全国,震惊世界!
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河南科教电影制片厂、北京电视台曾相继在辉县拍摄了《太行新愚公》《辉县人民干得好》《辉县学大寨》《当代愚公战太行》4部影片,将辉县人民战天斗地的事迹搬上了银幕。
1974年,《人民中国》日文杂志第11期封面刊登了辉县“石姑娘”徐柏枝的照片,并在杂志中刊载了石姑娘队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
1977年1月10日,埃塞俄比亚的阿斯拉特·德斯塔来辉县参观水库时说:“辉县妇女参加水利建设的事实证明,中国妇女的作用是巨大的。”
1978年6月5日,乌干达的思亚基姆书参观辉县水库后说:“这样的水库不仅可以灌溉,也适合游览,辉县姑娘参加修水库,是中国的民族精神……”
“石姑娘”赛诗会 资料图片
“太行情怀”吹响“石姑娘”集结号
这场迟到了45年的相聚,除了窦金荣的辛苦奔波外,王姝晴也功不可没。王姝晴,辉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2017年8月,在新乡市文联召开的作品研讨会上,王姝晴的长篇小说《太行女人》颇受好评,但也有人指出《太行女人》一书不能代表所有的太行山女人,此书名有点大。
说者用心,听者更有意。于是,王姝晴萌生了完善太行女人的念头——写关于太行女人的系列小说。为了寻找太行女人的杰出代表,王姝晴四处走访,最终目标锁定辉县“石姑娘”。
从2018年5月开始,这名女作家开始收集有关“石姑娘”的材料。她找到曾经的队长窦金荣,在她的带领下,走访当年的“石姑娘”。一年半的时间,王姝晴走访了128个“石姑娘”,听她们讲述当“石姑娘”的难忘经历。
“小说需要艺术加工,可太行‘石姑娘’们本身就是一部传奇,无须任何修饰,所以我想通过报告文学的方式来展示她们的点点滴滴。”王姝晴感慨。
正是这一次次走访,让散落各地的“石姑娘”像明珠一样重新被串连起来。“一说聚会,大家纷纷响应,除了那些因身体原因无法出行的。”王姝晴说,时代变了,但“石姑娘”精神不会过时,希望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能够继续唱响。(平原晚报记者 王玲玲)
(原载于2019年11月27日《平原晚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