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熹平四年(175年),陈浑在余杭镇(现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西北,横跨南苕溪建通济桥。当时此桥居于余杭至临安道路的要冲地带,连接余杭镇南北两部,为天目山水必经的孔道。现桥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
汉代以前,黄河流域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包括今天杭州地区在内的南方,地广人稀,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远远落后于北方。
汉代以降,杭州地区逐渐得以开发。从出土的汉代文物来看,汉代杭州的农业生产已经开始使用牛耕和铁农具。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修筑的大量堤塘渠堰,又改善了农田水利的条件,为当时杭州地区的纺织、制陶、冶炼和造纸等手工业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铜弩机(东汉,杭州市富阳区文物馆藏)
规矩镜(东汉,1986年浙江大学邵逸夫科学馆工地出土)
青釉扁壶(东汉,1986年余杭反山出土)
秦汉之时,今杭州市区及西湖仍是与江海相连的浅海湾。由于钱塘江水流带下的泥沙和海潮涌上的泥沙长年堆积,钱塘江江道逐渐南移,在今吴山和宝石山两山岬角之间及以东地区逐渐形成了随海潮出没的沙洲。
华信筑“防海大塘”,形成与海相隔的内湖,后经历史的演变形成今天的西湖。
到东汉中期,西湖初显雏形,成为一个随海潮出没的潟(xì)湖。东汉元和年间(84—87年),会稽郡议曹华信在钱唐县东一里许,用泥石堆筑防海大塘(又称钱塘),阻挡江水咸潮。西湖逐渐与海完全隔绝成为内湖。华信筑“防海大塘”,使西湖与海隔绝成为内湖,并促使今杭州市区淤涨的陆地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