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变化真大,就医条件大大改观。”“太好了,荆州市中心医院(下文简称荆医)的专家又来坐诊了,我们看病不用来回跑啦。”这是如今,众多当地患者到江陵县人民医院(下文简称江医)就医时的感受。
从10年前,连常见病、多发病都无力接诊的“镇级”医院,发展成为科室齐全的二甲医院,江医的变化始于2009年。
这一年,在坚持公益性方向指导下,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医改正式起航。作为鄂中南区域医疗中心的荆医,积极响应湖北省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号召,与江医签订了3轮长期对口支援协议。
优质医疗资源如何最大程度惠及基层患者?医疗帮扶助力民生改善,会带给人们怎样的获得感?
十年同心,荆医和江医以行动生动作答。
风来帆速 携手发力
满足就医急需提升幸福指数
2009年,江医正处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起步期,如何解决医护人才匮乏、技术水平薄弱、管理能力不足等基层医院较常见的问题?对口支援,正是射中靶心的那支利箭。
“作为鄂中南区域医疗中心,荆医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对口支援这项重要政治任务。”荆州市政协副主席、荆医院长毛精华说。“我们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为江陵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支援伊始,面对江医的发展焦虑,荆医多次组织评估组到江医进行对接、调研,明确医疗援助需求。
最终,两院确定了“以提升受援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技术帮扶为重点”的第一轮帮扶计划。荆医开始分批派出专家到江陵,将先进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术带到基层。
2009年11月23日,荆州市中心医院与江陵县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启动。
这一天,李海(化名)走出江医新开辟的泌尿外科门诊时,安心了许多。接诊专家检查认真仔细,病情分析清晰明了。
“这个医生是谁呀?”“荆医的专家啊!”
一旁候诊家属的悄悄话,让李海在惊喜中感慨“自己太幸运了”。
到距离荆医50公里的江医泌尿外科“坐镇”,是时任荆医泌尿外科主任张先觉每周的“规定动作”。
当市里的专家门诊“开到了家门口”,当地及周边患者自然闻名而来。当听专家说“可以就在你们县里做手术,不用再往市区跑”时,患者非常激动。
在江医泌尿外科,手术量从每年50台左右增至500余台;微创率从0%升至95%;从只有一台老式内窥镜,到配备齐全的腹腔镜、膀胱镜、输尿管镜(软性、硬性)经皮肾镜……这些质的飞跃,让该科主任赵行兵感触颇深:“张先觉主任带着我们从零起步,迈进微创时代。”从教学查房到讲课培训,从手术示教到规范诊疗,在张先觉手把手地指导下,江医泌尿外科团队迅速成长。
门诊、手术、查房、制订规范流程、处理疑难病症、定期业务培训……张先觉的日常,也是荆医众多支援专家的写照。以受援医院存在问题为导向的帮扶,形成了“专家做示范、医生学本领、患者得实惠、医院强后劲”的共赢态势,并一直延续至今。
得没得到实惠,当地群众有话说。
“荆医专家来驻点后,再也不用有点儿病就往市里跑了。特别是现在,我们本地的医生技术提高了,医院设备更齐全了,关键收费还没变!”在江医神经内科治愈了脑出血的叶姨妈,深有感触。
以前,遇到这类神经重症患者,县医院通常选择转诊到上级医院。患者不仅要辗转奔波,还要额外花销大量的交通住宿费用,甚至可能延误病情。这一次,有了荆医神经重症专家谭显红的指导,给了当地医生坚持治疗的“底气”。
为了明确出血原因,在患者病情基本平稳后,江医成功为叶姨妈实施了全脑血管造影术(DSA),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以前,他们没有这个能力,现在完全掌握了DSA技术,对当地患者来说是个福音。”谭显红说,“患者知道,江医背后有荆医的技术支撑,治疗是安全的、放心的。”
另一边的江医心内科病房里,年过七旬的阳大爷则深深感恩两院的紧密合作,为他架起了生命之桥。前不久一天中午12时,突发急性下壁、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的阳大爷,被送往江医急救。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包弘紧急联系荆医支援。完善术前检查后,病人刚进入导管室,荆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杨克平就赶到了。从造影到支架植入、开通血管仅用了14分钟。这不仅创造了江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之最,更成功挽回了阳大爷的生命。
江医医疗技术的快速进步,持续提升着当地百姓的健康指标和幸福指数。
次第开花 扶持学科
优化医疗服务提升整体实力
2013年,将医疗对口支援与扶持学科建设相结合,两院开启了第二轮对口帮扶。
拟定一个科室实验性帮扶,全面推广帮扶方案,集中力量重点支援5个科室……通过“1+N+5”的“精准帮扶”模式,荆医进一步在扶持“学科建设”上发力,把优势嫁接起来,把空间连通起来,提高了帮扶效率,激活、释放了江医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3年,江陵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
荆医放射科主任刘四斌带着使命进院。被医院点将上阵,怀揣着“名誉院长”的聘书,他的任务是协助搬迁新址的江医,以规范化管理为保障,提升医院整体竞争力。刘四斌为江医院长张友元出谋划策,明确了医院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以医院文化构建为核心、以二级学科建设为载体、以特色科室及专家团队打造为抓手,将医院建设成为能满足患者需求的现代化医院。踏着规范管理的节拍,江医迈开了跨越发展的步伐。
荆医影像中心专家吴文泽带着方案“落户”。依据现代影像中心的管理方式,他在江医大刀阔斧地改革:将放射科和CT室向影像中心整合;实行医技分开岗位制度;科学排班;制订集体阅片和学习计划……整合后的江医影像中心,平均出片时间缩短了30分钟,年总阅片数达39295人次,同比增长25%。
影像中心的成功转型,在江医产生了显著的示范和引领效应,改革模式迅速在全院推广。
江医泌尿外科主任赵行兵带着队伍进步。泌尿外科独立成科后,赵行兵带着医护人员轮流赴荆医进修。荆医提供最好的带教老师,精心施教。很快,江陵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甚至肾脏恶性肿瘤、尿脓毒血症等部分急危重症,也能得到及时救治。而部分特殊情况的患者则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诊到荆医,再不用为挂号、住宿等问题犯愁了。
江医呼吸内科主任谭小平带着信心上路。此前,江医没有独立的呼吸内科。为提升区域内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在荆医呼吸内科主任马经平的指导下,接受受援医护人员前来该院轮训。同时,荆医专家进驻,从基础建设、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确保科室开设就处于较高的起点。谭小平说:“从业务能力到科室管理,他们手把手地教,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室从无到有,我们没走一点弯路。”
驻院帮扶、学科共建、专家坐诊、手术示教、人员带教……荆医在第二轮对口支援期间,共派出50余名专家,涵盖18个专业,覆盖江医80%的临床科室。
思路决定成效。在荆医专家团队的倾情帮扶下,江医骨科、普外科、麻醉科脱颖而出,获评荆州市市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ICU)从无到有,泌尿外科由弱到强;耳鼻喉科喉癌根治术、骨科椎间孔镜技术、泌尿外科腹腔镜肾切除术等一批高精尖手术,在短时间内相继成熟开展;荆州市普通外科学年会、湖北省影像专家巡讲团讲座等大型学术峰会,相继在江陵召开……
“合作、共赢、责任、情感”,两院共同确立的对口帮扶原则,走出文件、变成现实,催生出一批优势学科,也让“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思维逐渐在江陵人民心中萌芽。
携手同行 逐梦未来
践行大医精诚彰显仁心大爱
10年援建,成效明显,但两家医院还有着更长远的奋斗目标。
随着党的十九大关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新医改时代向大健康时代迈进,分级诊疗正在让健康梦想照进现实。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县级医院要落实功能定位,就需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把常见病、多发病引导在基层解决,同时有效承担起危急重症、疑难病的抢救转诊任务。
而“荆医援建模式”的亮点之一,就是让医生动起来、技术动起来、管理动起来,真正实现市、县、乡三级联动,资源下沉,让更多百姓分享新医改成果。
在心脏介入诊疗、溶栓诊疗、气管镜、胃肠镜介入诊疗等前沿技术中加快发展步伐、抢占技术高地;结合自身经验和优势,助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区域急救平台体系化建设;指导全流程质量安全管理……以“突出重点专业、巩固技术优势”为主基调的第三轮帮扶,强有力地推动了江医医疗技术发展和理念更新。
江医耳鼻喉科主任李明表示,从最初只能治疗最基础的鼻炎、扁桃体疾病,到如今能熟练运用内镜开展各类常规手术,他们提升的不止是医疗技术,更开阔了视野。
该科曾经救治过一个误吞硬币的患儿。“遇到这样的情况,临床上大多会采用‘全麻下硬食管镜下异物取出术’来取出误吞的异物。这样的手术需要全身麻醉,费用相对较高。”李明说,当时在科室坐诊的荆医耳鼻喉科医生倪伟接诊后,将一根前端带有隐形气囊的无菌导尿管插入患儿未被硬币完全阻塞的食管内,用注射器向气囊内缓缓注入空气。2分钟左右,气囊充满食管腔,立即将导管向上提拉,硬币也被随之带出。
“硬币‘叮当’落地的声音,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原来,还可以这样解决问题!”新视野、新观念、新模式的冲击,换来的是开放的思维和进步的意识。
“如今的江医,已经形成了人人爱学、好学的良好局面。有了积极性,自然能‘输血’变‘造血’,为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最大效应。”张友元说。
成长的不止是当地医务人员。
“来到江陵后,我成了别人的依赖。”荆医口腔科医生代婧说,“因为开展了一些新技术,这里的医生手术操作熟练度、无菌环境把控、患者术后依从性等都相对差一些。这几个月,我又详细地温习了多种治疗和预后处理的方法,因为一旦发生问题,我就成了那道‘最后的防线’。”视角提升、经验巩固、患者和同事的信任,让她更加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和内心的动力。
十年不曾间断地对口支援中,荆医专家俨然已将受援单位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利用专业优势,彰显医者的仁心大爱。
日常工作中的慎独自律自不必说。荆医心内科李欣主任前一刻还在输液,下一刻就拔下针头,准时出现在江医病房开始教学查房;荆医神经内科刘邦会主任开出经济实惠的“小处方”,县医院没有储备,他便充当起“志愿”司机,载着患者家属去市里买;国庆长假期间,江医消化内科接诊一例急诊手术,患者不适合转院,荆医消化内科邹传鑫主任二话没说,就从市区赶到江医“救命”;曾顶着能见度几乎不到5米的雨幕,赶赴江陵的荆医耳鼻喉科鲁海涛博士,门诊、查房,从没迟到过,“每次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是当地医生对他最朴实的评价和感激;江医ICU成立不久,人员紧张,荆医王冰博士主动请缨,和县医院同仁一起轮班,驻点江陵半年,他放弃宿舍,每天挤在值班室里,生怕错过重症病人的每一次病情变化……
在江陵驻点的荆医支援专家,每个人都能讲出一长串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源于他们“大医精诚”的一贯作风,更出于他们和受援单位、百姓的情感共振。正如毛精华所言:“我们在医改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政府强基层。我们与受援医院之间,以政治任务为起点,以情感驱动为纽带,以责任担当为使命,构建起了命运共同体。”
“帮技术,挽救无数患者生命;帮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帮学科,拓宽医疗救治服务领域;帮管理,全面提升医院软实力;帮患者,提升群众获得感。十年帮扶,这是怎样的一种大局意识和深厚情谊?我们唯有奋起,才能回报一二。”面对两院携手10年的真挚感情,张友元感叹。
荆医对口帮扶的十年,也是江医飞速发展的十年。次第开花,全面结果。十年来,江医新建临床学科8个,开展主要新技术50余项,住院患者由每年8243人次增加到25335人次,门诊由每年138955人次增加到263916人次,省市级重点专科实现了从零到五的跨越式突破。
援建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