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底,生态环境部筛选确定了“11+5”个城市和地区作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三亚成为了海南省唯一入选城市。日前,《三亚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正式印发实施。三亚将如何探索“无废城市”建设之路?我们从《方案》中可以看到,三亚正围绕支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打造国际化全域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从多方面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固体废物多元共治格局。
三亚举办“无废之旅”活动。
什么是“无废城市”?
建立良好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首先厘清一个概念——“无废城市”是不是没有废物的城市?答案显然“不是”。
“无废城市”中的“废”具体指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在城市中无处不在,在农业生产中将产生废弃农膜、农药包装废物等农业废弃物;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污水污泥、医疗废物等等。
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次明确“无废城市”定义: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简单可理解为,没有废弃物随意丢弃或填埋,不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其远景目标是达到“无废社会”,即整个社会建立良好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共赢。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增固废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700亿吨……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对促进中国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根据国家部署,预计未来两年时间内,将在全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模式,2021年把试点城市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制度化。
建设“无废城市”,三亚凭什么?
建设试点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首批“11+5”“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和地区名单,三亚成为海南唯一入选城市。从《方案》内容来看,通往“无废城市”试点的门槛比较高: “无废城市”的建设试点应是有条件、有基础、且规模适当的城市,首先要考虑国家战略布局,在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规划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带动作用比较强的城市。其次,要综合考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等因素,优先选取开展过或正在开展各类固废回收利用试点,并且取得积极成效的城市。第三,就是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选取基础较好的城市。
通关斩将,三亚被生态环境部“点将”,成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那么,三亚建设“无废城市”到底有哪些优势?
“三亚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第二产业较少,在固体废物管理方面,主要以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农业垃圾等为主,污染源相对工业城市而言较为单一,同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方面较为完善,在进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三亚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亚根据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进行综合利用,先从源头减量化,强调分行业分类别稳步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其次,通过处理过程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对已产生的固体废物,通过循环经济产业园、综合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引入市场资源等方式提高固体废物利用率;最后从末端实现无害化,对暂时无法利用的固体废物,利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安全处置设施,实现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
在光大环保能源(三亚)有限公司的快速处理生活垃圾现场,工作人员隔着玻璃手指操纵杆,将生活垃圾往焚烧炉里放。在集控室里,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随时监控整个流程,简单的操作,在大火中,生活垃圾便从热能转化为电能。据了解,该公司每年处理生活垃圾约45万吨、发电量约为1.5亿度,其中上网电量约1.2亿度……
而在光大环保餐厨处理(三亚)有限公司,旅游淡季能处理餐厨垃圾230吨/天,旺季则能处理300吨/天。目前已与三亚全市2000多家餐厨企业签订合作。
这是三亚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上的一个举措,更多的企业理念、做法与“无废城市”不谋而合,为现在开始的“无废城市”打下了较好基础。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据了解,三亚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内已规划、建设了一批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目前已经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二期、餐厨废弃物处理厂等7个项目,实现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018年,三亚启动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建设。建成后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2250吨/天,基本满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需求,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无废城市”城市居民该怎么做?
做好身边的小事 减少个体垃圾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是三亚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造世界一流滨海旅游城市的关键举措。随着系列政策与宣传,“无废城市”的观念逐渐深入三亚市民的脑海中。
“作为个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无废城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觉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三亚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印发后,环保爱好者黄先生对三亚的“无废城市”建设充满了期待。黄先生说,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各种资源,同时也在制造着各种垃圾和废弃物,“无废城市”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减少个体垃圾的产生,尤其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身体力行助推三亚“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共治。”三亚学院翟明国院士工作站教授耿静认为,市民和游客既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受益者,更是“无废城市”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崇尚简约生活,避免过度消费是普通民众力所能及的行动选择。特别是针对游客,需要进一步宣传引导如何减少食物、水资源的浪费等行为,需要在酒店、景区、生态岛屿大量宣传,同时出台细则指导、规范游客行为。
据介绍,三亚已调动全市力量和资源,从五个方面积极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工作。一是以流动人口为重点,以宣传教育为抓手,做好生活垃圾减量;二是以白色污染为重点,以生态海岸为抓手,建设无废生态岛屿;三是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工业旅游为抓手,推动高质循环利用;四是以生态农业为重点,以美丽乡村为抓手,加强农业污染治理;五是以“无废文化”为重点,以国际平台为抓手,打造无废城市示范。
三亚街头的分类垃圾箱。
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分阶段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2019年11月,通过三亚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和实施方案编制组不断调研、完善,高质量完成了《三亚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制定阶段建设目标,形成具体的指标体系。
“实施方案的编制思想,是以‘无废城市’为抓手,将各项工作充分融入到三亚城市发展和管理过程中,最终实现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方案编制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实施方案,三亚市将围绕支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打造国际化全域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固体废物多元共治格局,重点推进白色污染综合治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固体废物智慧监管、国际交流平台构建等任务,推动形成绿色生活和消费样板区、“无废”旅游文化示范区和开放合作试验区。
“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亚市推行逐步渐进和分阶段实施的政策。”三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樊木介绍说,2019年-2020年是启动建设阶段,探索相关制度的建立,推进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管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实施“无废城市”建设细胞工程。2020年-2025年为第二阶段,重点要将前期形成的细胞工程建设模式和经验在全市复制和推广。2025年-2030年为第三阶段,全面完善固体废物管理机制,实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协同发展。
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全市宣传工作内容
“三亚开展‘无废城市’试点城市建设有很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日前,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在接受三亚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亚是一座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城市,每年大量游客来到三亚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无废”文化,甚至将这一文化和价值观带到各个地区。
李金惠认为,三亚“无废城市”建设的一大优势在于主要面对消费领域固体废物减量的管理,总体结构较为单一,压力相对较小,但“无废”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由于三亚外来游客流动性较大,从管理上来说,这对三亚“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也无疑会形成挑战。
对此,三亚将“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全市宣传工作重要内容,并持续加强各行业、各部门“无废城市”建设教育培训。同时,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旅行社培训宣贯体系,实现覆盖率100%。
创建“无废酒店”“无废商场”,倡导绿色生活和消费
“无废城市”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方案》提出支持企业开展绿色酒店建设,制定固体废物减量计划,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探究减少食物浪费、高质量回收餐饮垃圾、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的有效方法和激励措施;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商场创建,形成绿色商场实施细则。引导绿色消费,不过度包装,减少包装物的使用,鼓励使用可循环利用包装;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旅游景区建设,制定固体废物减量计划。强化景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废饮料瓶、餐饮垃圾等分类收运,鼓励园林垃圾就地处理。
此外,三亚还探索建立三亚市“无废机场”的模式和标准。全面推进“无纸化”便捷乘机服务,加大环保再生纸使用,打包服务优先绿色包装、缩减胶带使用,会同大型航空集团先行探索减少一次性餐具、杯子、耳机等塑料制品的可行举措。
目前,三亚已启动“无废酒店”“无废办公场所”“无废机场”“无废商场”等“细胞工程”项目建设,试点运行,点面结合。
加快推进固体废物智慧管理平台建设
为了打造“无废”文化,更好地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三亚将按照生活源、工业源、农业源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搭建固体废物智慧管理平台,构建重点监管类废物“产生-转移-处理”流向信息网,接入各“细胞工程”数据、指标和成效展示。预计2020年底初步建成固体废物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具体类别废物监管系统的嵌入,并且将平台系统纳入三亚城市超级大脑项目统筹建设。
同时,搭建医疗废物信息监控平台,对三亚市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企业开展物联网监控设施建设,建成信息监控平台,优先在7家医院运行使用,实现对医疗废物、可回收资源的全过程、全时段、可视化监管。
搭建危险废物信息监管平台。对三亚市辖区内的机动车维修行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实验室等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危险废物运输和存储企业开展物联网监控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信息监控平台,实现对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和收集贮存的全过程、全时段、可视化监管。
此外,三亚还将建成智慧垃圾分类系统。对接生活垃圾分类各试点数据,形成市区两级数据共享的业务监管中心和服务于广大市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互动中心,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数据监管和与公众互动交流。
并应用“互联网+”回收,实现再生资源和大件垃圾线上交投与线下回收。探索发布三亚市再生资源回收APP或小程序,引导社会第三方回收企业参与,实现居民预约回收,企业上门回收或车辆流动回收的模式;为居民提供生活源常见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服务站的相关信息,利用互联网信息系统,实现再生资源和大件垃圾的高效回收,促进其回收利用。
推动形成“无废”旅游文化示范区和开放合作试验区
根据实施方案,三亚将围绕支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打造国际化全域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推动形成绿色生活和消费样板区、“无废”旅游文化示范区和开放合作试验区。
据了解,三亚将在休闲农业集中发展区修建农业生产展览馆廊,体现生态农业概念,推广绿色生活理念;创建生活垃圾环保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市民、学生参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创建再生资源环保教育基地,在再生资源回收集散中心增设科普室、绿色再生馆,定期组织市民、学生参观,科普生活垃圾分类和废物回收利用;同时,还要创建海洋垃圾环保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市民、学生、游客参与海洋垃圾清理活动。
针对游客,从机场、车站、码头,到景区、酒店、商场,打造第一印象区。通过广告标语、多媒体等方式,多语言、多途径广泛宣传三亚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提高“无废城市”的社会知晓度和参与度。同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申请和宣传培训,探索构建国际相关交流对话平台,提高“无废城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开展三亚国际花卉旅游节等国际顶级赛事主题活动时,设计增加“无废”主题和宣传活动,减少赛事活动废物产生,提高“无废城市”的社会知晓度和参与度。
此外,还将创建“无废”崖州湾科技城。促进崖州湾科技城科技创新与“无废旅游”相融合,基于科技城“两区、三地”的发展定位,将“无废城市”理念和相关建设要求融入其中,打造无废样板空间,探索无废旅游路线,促进科技创新与“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