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走进黄河故道南岸的民权县孙六镇任庄村,一幅恬静悠然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独具特色的豫东传统民居与白墙红瓦、错落有致的现代二层小楼相映成趣,平和而宁静。
穿过槐树林、柿树林,就看到了刚修复的柳河战役指挥部旧址。1947年12月,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在这里指挥部署,胜利完成了包围柳河镇、破击陇海路柳河段的战斗任务,切断了国民党军在中原的交通要道。
岁月匆匆流逝,展示墙上那一张张老照片却永久定格了下来,见证着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老区人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抗争,也见证着新时代任庄村从贫困村向文旅精品村的蝶变。
水乡任庄 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与此相距不远的绿洲街道办事处,也有个任庄村。那里小桥流水、丝竹悠扬,竹林园、天鹅湖等一批生态景点让人恍若来到了江南水乡。一半是水,一半是树,村子里的房屋反而成了点缀。
“谁都想让自己的村子更美,两个任庄的百姓不比吃穿比种树,硬是把宅院变成了树园、果园,村子变成了花园。”孙六镇任庄村党支部书记任旺林说。
两个任庄,一个树绿,一个水美,如两颗明珠在黄河故道上交相辉映。
同处黄河故道的其余村庄也不甘落后。不少村镇“远看像林场,走近是村庄”。如今民权的森林覆盖率超过35%,有河南塞罕坝之称的申甘林带横贯东西,鲲鹏湖、秋水湖、龙泽湖成为商丘地区的主要水源。
“好环境是一代代民权人用汗水乃至生命换来的。”民权县林业局原副局长陈恩亮于上世纪80年代初投身林业,说起当年的场景仍唏嘘不已。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权县的森林覆盖率仅有2%。茫茫黄沙在黄河故道上肆虐,老百姓受尽了风沙旱涝之苦。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陈恩亮的前辈就对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展开了艰苦的探索,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基本消除了风沙危害。
民权黄河故道夏日风景 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沙土地要防风固沙,黏土地要建农田林网,黄河故道背河洼地要盐碱改良,树多了,生态环境也好了。”一干就是几十年的陈恩亮皮肤黝黑,他笑称这是林业人特有的标志。
黄河改道给民权留下了大片沙荒地,庄稼种不活,但葡萄却长得旺,“葡萄之乡”享誉全国。目前全县的葡萄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防风固沙的同时也成了农民的“摇钱树”。
“我们公司有500亩有机葡萄基地,订单多时,还要大量收购村民的葡萄。”民权县冷谷红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助理崔娜说。冷谷红葡萄酒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远销浙江、福建等地。
守住了绿水青山,人民才能收获金山银山。
沿着黄河故道继续行驶,风渐紧,豆大的雨滴说落就落,砸在低矮的大棚上。
夕阳下的民权黄河故道 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4年前,孙六镇刘六口村村民张昌红回村创业,一口气承包了66个蔬菜大棚,一个棚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还带动了十几户村民稳定脱贫。
“咱这儿水土好,种出来的菜品质也好,上海、南京那边的客户开着车过来收,不愁卖。”张昌红掀开大棚门口的塑料布,一棚绿油油的菜煞是喜人。
据统计,民权县的林业总产值已超14亿元,曾经的“包袱”变成了“财富”,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融合。
钻出蔬菜大棚,在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内,迎面遇上了几个拿着“长枪短炮”的人。陈恩亮笑着说:“又是来拍青头潜鸭的。”
目前青头潜鸭在全球仅有1000只左右,而这里就有150余只。远处的水面上,一群青头潜鸭或嬉戏其中,或展翅低飞,怡然自得……
【记者手记】
历史上民权因黄河而兴,民权不少乡镇、村庄的取名都与黄河有关。浩瀚奔腾的黄河一路向北,改经山东入海后,留给这里的却是风沙肆虐、盐碱遍地的黄河故道。
民权有16个乡镇的人生活在黄河故道沿线。今非昔比,如今的黄河故道已成为一条生态走廊、致富走廊。以两个任庄为代表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家庭农场、特色种植快速发展。
以生态为发展的基底,民权人植绿、爱绿、护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提高到35%。老区人民的生活也正如年年增加的新绿,年年都有新改善。(河南日报记者 王平 孔学姣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梦珂)
(原载于2020年1月2日《河南日报》1版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