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海安的千年古镇李堡镇杨庄村,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便呼朋引伴来到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小游园,或听耄耋老人讲红色故事,或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广场舞。休闲长廊,粉墙黛瓦,绿树掩映,凉风习习,笑声、曲声、鼓掌声、玩童的嬉闹声与园内静态美景相映成趣,一幅最美的农民休闲生活景象被定格入画。如斯的宜居美景只是海安近年来优化镇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李堡镇将村庄人居环境优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必答题”,突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主题,内外兼修刷新乡村“颜值”,既做好集镇区功能完善,又抓好新农村环境整治。在解决道路、广场、游园等“面子”问题的同时,更注重河道整治、垃圾清运、卫生习惯养成等“里子”问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的“组合拳”,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挖掘文化底蕴,彰显文化自信。丁所村有着300多年的历史,700余米的老街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的记忆。今年初,在修缮建设老街过程中,既坚持科学规划,保留了当地的石板街特色,又建设了美丽村庄,留住了村民记忆深处的乡愁。李堡村依托集镇区悠久的人文底蕴,充分挖掘乡贤文化,整理出一批古今乡贤事迹,设立善行义举榜;收集一批家规家训,展示治家之道;建设村乡贤馆,重塑乡村文明新风。在海安,像丁所村、李堡村这样重视文化底蕴挖掘的村庄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活”的灵魂。
做好“亲水”文章,践行“两山理论”。李灶村的周大爷指着屋后的红星河高兴地说:“以前,水面漂着垃圾,河坡杂物乱堆,畜禽粪便直排,河水又黑又臭。现在好了,政府进行了治理,河水清澈、水质又好,河坡长满绿树、开满鲜花,看着心情就舒畅。”
近年来,李堡镇狠抓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截流、非法码头拆除、河道常态保护、岸坡环境治理等工作,组织生态环境、水利、交通、纪委等部门,集中开展区域河流水污染专项治理联合行动。经过大力度的整治,曾经污染的河道再次呈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优美景象。驰而不息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真正让干部群众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魅力。
建设四好农路,铺就致富大道。“李堡人生得苦,出门要走九个四十五”,这句话曾是上个世纪李堡人苦于交通不发达的怨言。“以前,道路条件差,菜农运菜一直是个大难题,外面的贩销户不愿意来收购,种的蔬菜也只能在附近的市场卖卖,赚不了几个钱。”光明村农民经纪人陈建平说,现在村里道路通畅了,大棚蔬菜一成熟,外面的贩销户开着货车主动上门来收购,优质菜品价格平均比以前高出10%—15%,每天都有近百辆大货车将这里的蔬菜运往祖国大江南北。富庄村、红旗村曾经是经济薄弱村,通过328国道、353省道、226省道以及与之相连接的四好农路,形成了纵横密布的道路网络,引来万洲胶粘、卡斯特桥梁、卡仕节能等数十家台资及江浙沪企业落户,两个村一跃成为经济发展明星村。有着30多年农村工作经历的红旗村支书沈义明感慨道:“一个曾经只有泥土机耕路的农村,如今国省道穿村而过,真是让我们老百姓感受到了交通发展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李堡镇先后投入近亿元,对该镇18个村的农村环境进行整治,建设一村一游园,拓宽改造农四路62公里,新增路灯1611盏,改厕1495座,修缮2087座,综合整治河道38条,粉刷墙体3万多米,投放分类垃圾桶1万多只,新增分类投放亭23座。杨庄村、中凌村等村纷纷高分通过南通市“百千工程”美丽乡村示范村验收。李堡镇再次入选为新一轮“全国重点镇”。在辽阔的江海大地上,海安李堡将继续谱写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篇章,建设幸福宜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