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一抔黑土一生情 一轮古瓦一卷史

江苏学习平台2019-09-09
订阅
作者:郑剑云 蒋蓓

位于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泰州古镇溱潼,水质清淳,土质膏粘,是远近闻名的“砖瓦之乡”,有“窑都”的美誉。溱潼砖瓦自秦汉始,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以其独特的方式跻身于历史舞台,承载着泰州2100多年的历史文明遗韵。

溱潼出土的各个朝代青砖

悠久历史

据泰州文博专家考证,当地的“秦砖汉瓦馆”里还存有溱潼镇东南郊出土的几块秦砖。据清嘉庆《东台县志》(清乾隆三十三年,溱潼划归东台县)记载:溱潼砖瓦在唐贞观年间就声名远播,唐代以后当地砖瓦生产日益发展,到清代进入鼎盛期。清代,溱潼地域分为十四坊,以窑命名的就有全家窑、范家窑、宋家窑、张家窑、蒋家窑、徐家窑六坊。溱潼契约馆中收藏的十多张清代以来溱潼地区砖窑交易的契约,真实反映了当时溱潼砖窑业的兴衰。当代泰州地方学者、诗人周志陶在《乡土杂咏》中写道:窑都久著湖西庄,碧瓦青砖运八方;莫道水乡村舍小,琼楼玉宇赖添装。

据考证,镇江金山寺、南京明城墙、上海城隍庙等著名古建筑都使用了大量溱潼砖瓦。2006年8月,泰州望海楼建筑工地地下发现了大量的宋代古城砖,古砖上刻有铭文“海陵秦五乙”,直接证明这些宋代城砖出产于溱潼(清代以前溱潼叫秦潼,隶属泰州)。

上海城隍庙和南京中华门使用的溱潼青砖(黄素芳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溱潼窑业发展迅猛,20世纪50年代,全镇拥有砖窑400多座,砖瓦的品种增至40多种,当时,溱潼砖瓦产品远销东南沿海和大江南北,以其独特的品质,在全国各地古建修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法技艺

溱潼砖瓦的烧制技艺经过世代相传,不断的探索、钻研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流程,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自然赐予了溱潼足够多的水,足够多的泥,这为砖瓦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资源。特别是生成于溱湖湖底的一种黑粘土,质地细腻,无杂草沙砾,极适宜做砖瓦原料,烧制的砖瓦不裂缝、不变形,坚固耐用。

溱潼砖瓦制作分为取泥、制坯、烧窑三大程序,前后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全靠手工操作,烧出来的砖瓦颜色青绿可爱,被当地人称为“茨菇青”,声似“镗锣响”,真正达到了“瓦缶胜金玉”。而由砖瓦文化衍生的原生态歌谣“窑工号子”更是叙述了当地窑工们在劳动中的每个细节,显示了窑工们的勤劳和智慧。

溱潼砖瓦烧制技艺(黄素芳供图)

精美砖瓦

溱潼生产的砖瓦品种繁多,砖头有小砖、卡砖、汪砖、罗底砖、城砖、井砖、板砖等二十多种,瓦有大瓦、小瓦、猫头、滴水、筒瓦、脊瓦、竹山沟瓦等十多种,还有各种装饰性的兽头、鸱吻等泥塑产品。仅溱潼当地“秦砖汉瓦馆”收藏的瓦当图案就有60多种,见证了泰州里下河地区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

溱潼“秦砖汉瓦馆”收藏的溱潼砖瓦(黄素芳供图)

溱潼砖头细腻坚固,是民间艺人施展才能、精雕细刻的好材料。溱潼出产的砖雕,造型逼真、工艺精细,美轮美奂。花色奇巧却不见铺陈堆砌,意匠生新却不露斧凿痕迹。

溱潼“秦砖汉瓦馆”中收藏的砖雕(黄素芳供图)

溱潼生产的砖瓦、砖雕和泥塑,制作题材广泛,图案精美,形象生动,古朴典雅,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以人物造型、花鸟鱼虫、神话传说为蓝本,采用寓意的手法表达故事,表明了当地群众质朴的是非观、善恶观、生活观和价值观,折射出当地百姓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热爱、向往、憧憬,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溱潼朱氏古宅门楼”中的砖瓦、砖雕和泥塑。可以说,溱潼砖瓦文化、砖雕泥塑技艺以及“窑工号子”是溱潼千年古镇历史文化的缩影。

作者单位:泰州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张存惠 袁俊华 牟星光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