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北湖区:“湘南名区”、“经济重镇”的崛起之路

湖南学习平台2019-09-10
订阅
作者:唐思思

环北湖公园中央商贸圈

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北湖居郴州之中,自秦置郴县始,绵延2200多年,1959年为县级郴州市,1995年改为北湖区。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北湖区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应对三年自然灾害、2008年重大冰灾、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挑战,从贫困走向小康,从落后走向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湖区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部署,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和“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到2018年,北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亿元,相比1995年增长了20.1倍。北湖从一穷二白、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是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城镇蓬勃发展的缩影。

产业主导,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矿业经济到三产协调,北湖经济增长的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全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三产结构由1995年的7.5:56.8:35.7优化为2018年的2.6:28.0:69.4,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成为北湖区第一支柱产业,并向高端化迈进。环五岭广场金融商务圈、环北湖公园中央商贸圈车水马龙、人潮如海,从马家坪市场、北湖市场、兴隆步行街到以友阿国际商贸城、步步高·新天地、美美世界等为代表的城市综合体,以湘南综合大市场、高璧综合大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商贸格局越来越优、人气越来越旺,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比重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步伐,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业态方兴未艾,时尚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为北湖人民带来全新体验。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湘南国际物流园十年砥砺,2018年正式授牌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物流园区,入驻企业210余家。全域旅游初具雏形,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区,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

北湖区的工业转型持续发力,并向园区聚集。北湖是郴州的老工业基地,随着产业布局调整,矿业经济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工业企业迁入郴州经开区集聚发展。以“壮士断腕”气概完成三大矿区整顿后,引进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云南锡业等企业,新田岭钨业4500吨/天采选改扩建项目竣工投产,南方石墨年产20万吨浮选提纯项目竣工投产,矿产资源型产业成功转型升级并焕发生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通电子新材料、机械、生物医药等上下游产业链,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鲁塘石墨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家,总产值184.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占GDP比重达30%。

与此同时,北湖区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并推动城乡融合。农业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2018年底,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创建湘江源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在“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模式下打造的小溪香葱、华塘草莓、仰天湖禾花鱼闻名遐迩,“湘江源”蔬菜品牌、“福农汇商”优质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工程,以及即将竣工的中国供销(郴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让北湖区的农业产业化未来可期。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62元,是1995年的17.8倍。

南方石墨新材料有限公司浮选提纯及加工项目

统筹协调,城乡环境日益生态宜居

改革开放后,原县级郴州市城区逐渐扩大,1989年人均GDP达到900多美元,迈入全国36个人均GDP超过800美元的城市行列。撤市改区后,11个乡镇划入,城乡结合、融合发展成为了北湖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是城乡互融,打造北湖发展新格局。以南岭大道、G107绕城线、S212线、郴州大道、X090线“三纵两横”城市骨架已具规模,以郴城西区、武广新区、小埠塔水片区等“五大板块”渐入佳境,西南山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产城融合、龙头带动、遥相呼应、互为犄角的城市发展格局。立体交通拉近北湖与世界的距离,京珠高速、厦蓉高速、京广铁路沟通四海,武广高铁通车十载,北湖机场紧锣密鼓施工,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成功创建,农村公交的开通让江口、永春、南溪的群众出行“省钱又省心”。

近5年,北湖区共实施重点项目106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23个,完成投资1174.72亿元,建成投产项目264个。二是城乡共享,共创宜居城市。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完成西街、竹叶冲路等老城区主次干道提质和街景改造,背街小巷、庭院小区基本实现“五化”,212个城中村和800余个庭院小区实现环卫保洁全覆盖,“数字城管”系统高效运行,城市建管养水平有效提升。着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五朵金花”统筹城乡示范片、西河风光带让城里人流连忘返,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区。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洁净乡村行动,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厕所4590户;规范村民建房,建新拆旧,打造了32个农民小康新村、25个村庄整治示范村。三是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新城。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助推郴州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示范市和成功创建省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示范城市。开展绿化造林、“绿城攻坚”,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9.16%,深入推进“河长制”,2012年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93万亩、水系绿化76.2公里。保护好青山绿水已成为北湖人民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保和瑶族乡仙鱼岭开耕节

创新引领,开放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改革开放以来,北湖人民不等不靠,既“走出去”,又“引进来”,打造沿海经济内移的“洼地”“聚宝盆”,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额多年雄踞全市第一。

北湖区持续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精准招商,聚天下之财,成北湖之事。郴州公路口岸、铁路口岸、铁路物流中心暨铁海联运、出口农产品集中验放场功能逐步完善,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正式运营,郴州“跨境一锁”快速通关系统让全市外向型企业降低物流成本30%以上。郴州经开区先后被评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珠宝首饰)”,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8年,全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0.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5亿美元,到位内资104.92亿元。

北湖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营改增”、商事登记“多证合一”改革有效实施,在册市场主体比改革前增长13.6倍。加快实施“放管服”改革,北湖区、郴州经开区实现“区区合一”,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税费2亿余元,行政审批时限缩减50%以上。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建公平、公正、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民营经济撑起全区经济的半壁江山。

创新,成为北湖发展的不竭动力。北湖区积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区登记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创建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6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家,支持企业在研发和生产一线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18年民营科技型企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26人,引进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5人。

仙岭湖体育休闲公园

服务民生,发展成果不断惠及人民

北湖区坚持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加快释放民生红利,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北湖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总体要求,96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入住新居,改造危房2958 户,建成13座光伏扶贫发电站并实现并网发电,1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72%。近5年来,保障城乡低保、特困对象71万余人次,发放低保金1.6亿余元、特困供养资金882万元;加快推进医疗、养老、文化、就业等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成文体小广场、休闲读书吧等文化场所400多个,投入12.8亿元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8万个;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共申报实施3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共计9642套;建成廉(公)租房3848套。

北湖区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措施有力,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2.8 亿元,新建学校13所(其中小学10所,初中3所),改(扩)建学校项目20个,新增学位4.8万余个。2015年来,北湖区面向社会招聘和引进教师 1757名,安排公费定向师范生到农村任教159名,面向大专院校临聘教师817名。全力推进“名师工程”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1.8万余人次,培养国家、省、市、区级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800名。

截至2019年8月,北湖区66人以上义务教育超大班额420个已全部消除,56人以上义务教育大班额由2018年的628个降至了248个,凡是符合政策的进城务工及经商人员子女都100%保障入学。

北湖区始终坚守“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承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人民战争,荣获省国家安全工作先进县市区、省禁毒工作先进县市区等荣誉称号;积极构建安全生产“齐抓共管”格局,成功创建全市第一个省级安全生产示范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攀升。

新扩建的市十八完小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须有新作为。作为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架”的中心,作为湘南名区和经济重镇,北湖区站在这“两个100年”历史的节点,必将谱写新的传奇。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单位:郴州日报
责任编辑:钟媛 张劼夫
湖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