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武陵:居高谋远育桃李

湖南学习平台2019-10-31
订阅
作者:姜鸿丽 万成 雷江峰 熊四军 郭海龙

金秋时节,走进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各中小学,校园内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教室里宽敞明亮,设施现代;课堂上,书声琅琅,善思善辩。一群群足球小将,在绿茵场上挥汗如雨;一位位科学达人,在科学实验中探究未来;一名名小画家,拿着画笔画出童话世界,还有一些爱好阅读的“小书虫”,在书的世界里翱翔……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极速少年》节目组来到常德市武陵区进行选拔

近年来,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以“更大投入、更加均衡、更高质量”为目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财政资金向教育事业倾斜,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创造公平教育环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书写了武陵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盛景。

教育优先阔步行

如果问湖南常德这几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除了人人赞叹的城市建设,武陵教育的大发展同样可圈可点。

从2018年开始,5年内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将投入20亿元以上,建成了武陵区第一小学,新建武陵区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第四小学、第五小学、第六小学,同时对东升、育英、甘露寺、北正街、工农、育才、紫桥等老城区学校进行改扩建,新建2所、扩建1所公办幼儿园。待所有新建和改扩建的学校完工后,城区将新增学位1.5万个,全面解决学位紧张的问题。作为内陆区县,学校建设如此密集,投入如此之大,实属罕见。

教育是最大民生工程。近些年,随着湖南常德城市的逐步扩张,商业小区鳞次栉比,城市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城区的学校布局已跟不上城区发展,学位日趋紧张。一些城区的老学校,也因为场地狭小而限制了发展。一次,具有教育情怀的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委书记莫汉桃在考察学校时,站在甘露寺小学的制高点俯瞰这个被高楼大厦包围的“麻雀”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学生活动场地狭窄,他不禁感叹:“我们中心城区还有这样的学校,可见我们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以更大投入、更加均衡、更高质量为目标,将教育作为城市建设的亮点、民生改善的重点,统筹谋划推进,将最多的关注、最大的投入、最好的保障,给予教育事业。”莫汉桃掷地有声,要办人民满意教育。

近年来,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已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不仅高标准建成了紫菱、北正街恒大华府、育英德景园、武陵区第一小学等4所学校,改扩建了近10所城区小学和5所农村学校,建设教师公租房,配备农村寄宿制学校“三有”设施,还新建了5所公办幼儿园,创建了77所普惠性幼儿园,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近1万个、幼儿园学位2000个。

新建成的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

均衡发展提品质

近日,笔者来到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三岔路小学看到,曾经基础薄弱的学校已经焕然一新。以黄橙为主色调的教学楼温馨而明亮,标准的塑胶跑道、青青的绿茵球场承载着年少的梦想,“养正”文化广场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润着幼小的心灵。

这些变化始于去年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委、区政府投入350万元的改造,让学校更美了。“硬件改造给学校发展带来了信心。这两年,我们全体教师拧成一股绳,创新教学管理,狠抓学生养成教育,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致力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三岔路小学校长胡容介绍,学校曾经招生遇冷,但这两年年年生源充足。

三岔路小学的发展变化得益于武陵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过去,因为学校的发展差异,武陵区出现“择校热”。为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大力改善城乡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开展城区薄弱学校及乡村学校提质改造,实施了合格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改薄工程等建设项目,先后投入1.1亿元不断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委副书记、区长康少中强调,要办好高质量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队伍。

推动均衡发展,关键要解决不均衡的城乡师资力量问题。作为全省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试点县,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500多名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组织名师团队送教下乡、结对帮扶,加大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入选“国培项目县”的契机,聘请省内外名师和区域骨干教师,建立国培专家库,制订培训计划,未来3年将实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全覆盖。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方面,向城区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倾斜。为了留住农村教师,武陵区设立乡村教师教龄津贴和乡村教师人才津贴,提高乡村学校班主任津贴,全面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一系列的举措让老师们愿意来武陵区学校工作。今年在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教师招考中,甚至出现了岗位竞争比达164:1。

600多名武陵教师在教师节大会上集体宣誓做“四有”好老师

针对过去出现的大班额情况,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除了新建学校增加学位以外,还实施阳光招生,严控招生规模和班额。今年,通过自然化解和校内分流等方式,全区消除了45个“大班额”。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东升小学5年级按“大班额”的标准来算超了7个学生,学校因此单独扩了一个班级,完成了消除“大班额”任务。

自2015年以来,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在全市率先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强区”验收、“两项督导评估”荣获“双优”,率先捧回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金字招牌,在校园足球、校园科技、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

武陵区是常德市首个捧回“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区县

面向未来育幼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迭,对学校建设推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学校”应该是什么模样?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在学校建设上率先尝试建设“未来学校”。今年秋季,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建成惊艳亮相,让人们对“未来学校”有了认识。

走进武陵一小的校园,校道两旁绿树成荫,户外活动场所用进口真草皮铺成,整个学校如同一个天然氧吧。学校主题文化广场、户外国际象棋设施配套,生态自然的混合空间,让学生融入各种场景。学校建成了VR教室,教室建成“AI未来教室”,包括AI智能录播及行为识别系统和“未来课堂”教学平台,开启“未来课堂”时代。

与学校建设面向未来相比,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面向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北正街恒大小学校长唐静在对外交流学习中发现,小城市与大城市孩子之间的视野存在差别。她开始思考,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公民,让孩子的胸怀变得博大。然而,要将这种理念带入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并不容易。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视野,该校积极参加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分会,与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教育工作者交流,借鉴全球教育共享理念。该校加入环球青少年大使计划,可以与英国、美国等学校进行交流互访。今年,该校邀请美国圣地亚哥市教育人员来到学校,与学生互动,交流先进教育理念,并对全区英语教师进行了两天的培训,打开了教师的国际视野,让孩子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该校开展儿童哲学研究,把哲学思维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孩子建立科学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思维。

环球青少年大使计划英语名师史蒂夫·海恩斯走进课堂,与学生们亲切交流

“我们认为有心恒成。未来的学校,一定是致力于激发孩子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的。未来的孩子,也一定会有开放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唐静说。

走在时代前沿,总是能够跟紧时代变化的步伐。当一座座现代化的学校拔地而起,当一场场教育理念变革不断深入,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在教育的土壤里埋下的种子、种下的幼苗,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

来源:中共常德市武陵区委宣传部
作者单位:中共常德市武陵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郭海龙 张劼夫
湖南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