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安:引人才“活水” 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江苏学习平台2019-12-19
订阅
作者:卢洋 濮端建 王桂江

今年3月,江苏海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海陵英才”计划及若干政策的意见》,发布了新一轮“人才新政40条”,进一步加大了吸引人才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人才战略资源、第一资源作用。

海陵胜地多人杰。近年来,海安通过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人才磁吸效应不断增强。引进顶尖人才56人、高层次人才2506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99个,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6人,省“双创计划”132人,第五期省“333”、南通市“226”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47人,数量均居南通市第一,县域人才综合竞争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多措并举 深入推进“海陵英才”计划

实施“海陵英才”计划,是海安市委、市政府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海安实际研究制定的综合性人才引进计划。通过聚焦十大产业集群抓人才、突出企业主体抓人才、创新政策举措抓人才,海安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产业人才,为海安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深入开展服务企业科技行等活动,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5123”工业大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搭建引才平台,实施“清单式”“精准化”引才。力争三年内引进20名院士、3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45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产业人才,为推动全市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新政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支持力度,国内外院士等顶尖人才领衔来海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6000万元资助;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来海安创新创业,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200万元资助;3年内,按银行贷款同期基准利率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贷款贴息,免费提供创业场所。本科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3年内每月给予500—3000元生活津贴。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按人才类别提供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并放宽公积金贷款额度,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人才新政40条”具有前导性、引领性和牵动性,与“海陵英才”计划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彼此促进,共同构成了海安人才工作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体两翼”。

统筹兼顾 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江苏弘琪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晶圆级微球植球机”,实现了国内高端半导体先进封装装备重要突破,被列入国家工信部重大装备。这家由国家级创新人才刘劲松博士创办的公司只有18名工人,却都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和工程师资质。

一大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加盟,加快了海安产业提质增效的步伐。纺织丝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十大产业集群,在院士、行业领军人才等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引领下,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2015年,海安工业应税销售在南通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此后每年以20%以上的增幅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发展水平稳居江苏长江以北前列,工业亿元企业数、规模企业数多年雄踞江苏第一方阵,并涌现出联发集团、天楹集团、鹏飞集团等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9.98%,占比南通领先。

海安还在抓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注重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把招引人才项目作为人才工作的主攻方向。通过政策引导、活动推进、考核激励,在区镇、部门的共同努力下,1—10月份全市引进产业领军人才8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13人。举办两期招才引智实训班,实地与上海创投机构、加速器以及高校科创园进行对接,达成人才项目意向57个,落户项目15个。在前两批“海陵英才”申报中,25个项目经过专家评审获得立项。在今年江苏省双创申报中,海安有两个创业人才项目进入全省前10名,占全省五分之一,分别获得省财政资助300万元。

服务提质 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

良好的环境能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王华博士,是土生土长的海安人,学有所成后毅然回到家乡成立了江苏亘德科技有限公司,“刚开始也犹豫了很久,了解到家乡政策后,还是决定回来试试,现在看来我是回来对了。”

除了大力实行人才新政,海安还积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00多家,6家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室)、7大专业园区、8家国内知名院校产业研究院,为人才提供了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的创新创业空间。

大力的人才政策扶持、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各地英才来到海安创新创业:江苏弘琪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级领军人才、省“双创人才”刘劲松博士,江苏繁华玻璃有限公司国家级创新人才王群华博士、中国天楹集团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李要建……人才新政的实行,满足了海安的人才需求,为海安注入了新的人才和科技动力,实现了校、地、企多方互利互惠、共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章晶晖 刘辉卉 蒋志初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