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川曲】一声锣鼓响 几曲川戏唱

四川学习平台2019-12-12
订阅
作者:张珂

“川人终是爱高腔,几部丝弦住老郎。彩凤不输陈四喜,泰洪班里黑娃强。”川剧的川音川调让成都这座有数千年城市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充满了生机和智慧。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川剧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川剧“三改”迎来建国后首个鼎盛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对川剧艺术予以高度重视。50年代初,有关部门在组织成都市全市艺人学习时事政治、历史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同时,对成都戏剧和曲艺的常演剧目、曲目进行了全面登记,对各剧团、戏班和玩友组织进行整顿、合并。成都最负盛名的川剧团“三庆会”在1950年底与其他三个剧团合组为大众川剧院。此外,整顿、组织各剧团和流散艺人先后组成了成都市实验川剧院、新光川剧团、群众川剧团、望江川剧团等具有一定艺术水平和规模和剧团。加上一些民间职业剧团,川剧演出活动普遍开展。这一时期,成都各剧团除了上演一定数量的传统剧目外,普遍排练演出以老解放区常演剧目为主的“解放戏”,如《三打祝家庄》《白毛女》《血泪仇》等。

从1951年开始,成都各川剧演出团体相继开展“改人、改戏、改制”的“三改”工作。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组织编剧和演出人员对传统剧目进行发掘、记录和整理。这次工作整理出《反徐州》《杜十娘》《金霞配》《借亲配》等优秀剧目。通过近十年的改革探索和建设,广大川剧工作者的政治觉悟和文化艺术水平逐步提高,剧团体制得以改造,根除了一些艺人的不良生活习惯,荡涤了原有的恐怖、庸俗的舞台现象,开始了局部的音乐改革,并探索性地试行导演制度。

1952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成都演员刘成基、阳友鹤、周企何、陈书舫、戴雪如等参与组成了西南代表团。成都和重庆演员主演的川剧高腔《柳荫记》获得剧本奖,贾培之、周慕莲等获荣誉奖,《秋江》《评雪辨踪》获得二等奖,多名演员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这是川剧剧目演出历史上第一次荣获全国性奖励。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由陈书舫与谢文新演出的《柳荫记》

1957年,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全国一度出现空前的文艺繁荣景象。这一年至次年,成都市川剧团进行了为期7个多月的全国巡回演出,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徐州、西安等地上演了传统剧目《拉郎配》《一只鞋》《穆桂英》等和根据元代杂剧编的《谭记儿》等10出大戏和60多出折子戏。这是川剧产生以来第一次以最大覆盖面影响南北各地的观众。

郭沫若观看川剧表演

同年年底,成都市川剧团演员廖静秋主演的川剧《杜十娘》被拍成彩色舞台艺术片,随后在全国各地上映,进一步扩大了川剧在全国的影响。

1959年,四川省川剧院二团同成都市川剧团合组整编为成都市川剧院。1960年,四川省实验川剧团在成都成立。成都市川剧艺术力量得以集中壮大,成为川西地区地方戏曲的中坚。

1959年夏未秋初,该院演员陈书舫、杨淑英、李笑非、唐云峰等人参与组成中国川剧院,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进行访问演出。以成都演员担任主角的大戏《谭记儿》和折戏《秋江》《柜中緣》等,使东欧观众耳目一新,首次领略了川剧艺术的诱人魅力。成都川剧以它前所未有的风貌,献艺京华,历访江南,并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形成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个鼎盛期。

探索创新  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川剧艺术的繁荣发展,自1982年开始,四川省文化主管部门提出“振兴川剧”的一系列措施,得到中共四川省委的支持。同年7月,四川省川剧领导小组在成都成立,具体指导振兴川剧的工作。根据“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部门和广大川剧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为抢救、继承川剧艺术遗产,有关部门先后为数十名老艺人录制了上百出戏的音像资料。

剧作家魏明伦

魏明伦明确提出了“一戏一招”的创作宣言,表明他勇于探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艺术追求。然而,无论是题材选择、戏剧结构,或者是主题的开掘、表现手法,要做到“一戏一招”而又要为观众认可,在有数百年戏曲传统积累的中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历了10多年的探索后,由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图兰多特》成功改编而成的《中国公主杜兰朵》这样的精品剧便应运而生了。1998年,魏明伦创作的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赴京演出,立刻引起轰动。

90年代以来,成都各川剧院、团在上演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相继整理、改编、创作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剧目,如《王熙凤》《四川好人》《乔老爷奇遇》《红楼惊梦》《九美狐仙》《太后改嫁》《刘氏四娘》《文成公主》《和亲记》和现代剧《山杠爷》等,其中不少剧目参加全国性和省、市调演,并获得各级奖励。

1996年,《山杠爷》获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和文化部全国新剧目文华大奖。1997年,四川省川剧院演出的《变脸》,在第五届中国戏剧节引起轰动。荣获文化部第八届“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

在发掘、新编和改编剧目的同时,成都川剧艺术在表演技艺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成绩。上个世纪90年代,川剧的传统技艺“变脸”经过进一步发展、完善,在国内外的舞台上获得了极大成功,并在其他地方剧种和影视表演中得到广泛应用。

川剧变脸和喷火同台演出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川剧普及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不少传统川剧精品或新编剧目被拍成电视剧或电视艺术片,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播放,受到观众和戏剧界的好评。此外,成都还举办了多次全省性和全国性的川剧、戏剧活动和电视、广播比赛,有效地扩大了川剧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春风也让成都川剧艺术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成都剧作家先后将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话剧《四川好人》和美国小说《榆树下的恋情》改编为川剧,并公开上演。成都地区的川剧演出团体多次出国进行友好演出或商业演出,前后到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日本、匈牙利、捷克、波兰和香港等地,把川剧艺术介绍给成千上万的外国观众,促进了世界对四川、对成都的了解,加强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和海外同胞的文化交流。

薪火相传  永葆生机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届梅花奖得主、现任成都川剧院副院长陈巧茹,在参加全国伶人王中王比赛时说,变脸、喷火她都会,但更看重的是如何把川剧继承发扬和光大。2015年11月,首届四川艺术节大幕开启。没有过多宣传,也没有媒体预热报道,艺术节剧目就这样静悄悄地开演了,这样的开头让省文化厅的工作人员们对剧目上座率 “提心吊胆”。不过,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的景象让大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11月9日,川剧新编剧目《火焰山》在省川剧院一上演便获得了年轻观众的好评。演出当天,380个座位几乎坐得满满当当,其中就有大量儿童和青少年。孙悟空会“变脸”,牛魔王会“吐火”,铁扇公主耍起“水袖”,就连土地公公都使出了 “矮人功”。“节奏紧凑,打斗精彩,好看!”多数观众给这部川剧打了满分。

川剧《火焰山》剧照

和《火焰山》一样,主动对接市场的还有四川交响乐团出品的音乐剧《我是川军》。这部川剧是院团联盟的改革成果。“不像多数人平常听到的商业音乐剧,《我是川军》的配乐以四川特色旋律为主,像《太阳出来喜洋洋》、《采花调》那样,里面既有四川话还有川普,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四川的作品。”光有地方特色还不够,传统音乐剧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呢?除了要有地方题材,多元的表演形式和新颖的音乐元素必不可少。“音乐剧也可以搞‘音乐剧+’。”

时至今日,成都的川剧爱好者中已经不乏一些90后、00后的年轻身影。2019年7月3日,成都春熙路太古里街头以及大慈寺内,三名身着川剧服装的青年人突然走进人群,给繁华都市和千年古刹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韵味,吸引了不少过往市民驻足、拍照。

成都太古里的川剧爱好者

一声锣鼓响,几曲川戏唱。在未来,川剧依旧会承继着“三庆会”的薪火,继续演绎着成都人的精神世界,在国内外舞台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单位:成都市地志办
责任编辑:唐远波 黄赟
四川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