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解码移民的幸福生活

宁夏学习平台2019-12-27
订阅

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作为明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上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今年宁夏预计有10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减少贫困人口10.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去年的3%下降为今年的0.47%,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内驱力上看是一个发展质量问题。搬下山后,在政府的引导、帮助下农民作出了怎样的新选择?近日,记者走访了几户搬迁农民,从他们的发展变迁中寻找新时代移民幸福生活的密码。

移民搬迁“催生”幸福生活

王陕福(左)指导农民种植温棚蔬菜。

“如果早搬来几年,生活肯定又是一个样儿!”从泾源县黄花乡店堡村到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已20年有余,提及搬迁,王陕福仍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

10多亩薄地、3只鸡。27年前,这便是王陕福一家6口人的家底。

“种了点黄豆、土豆,只能解决温饱。”有着一身力气的王陕福一年到头在地里忙乎,年收入却不过千元。

由于交通不便,即使生病,王陕福一家能忍则忍,实在忍不了才到十几公里外的县医院就诊。

1992年,村里分来几个搬迁的名额,过怕了穷日子的王陕福第一个报名。

谁知这次搬迁为王陕福一家带来了希望。

新分的10亩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王陕福连忙撒下小麦、玉米的种子。

农闲时节,王陕福还踏上外出务工之路。抱砖、拉水泥、挖煤,专挑挣钱的活计干。

1992年底,王陕福算了一笔收入账:除去日常花销,净挣2000多元!

收入翻了一番,致富有盼头了!

2006年,村里鼓励大家种温棚,王陕福当仁不让,承包2个温棚,种植西红柿。

由于园子村气候、土壤、温度适宜,王陕福的西红柿喜获丰收。菜贩子每天上门收货,当天采摘的西红柿当天就售完,一年下来,仅温棚收入1万多元。

但这时王陕福发现一个问题——菜贩子给的价格太低,如果自己拉着西红柿到市场上卖,每个棚能多赚2000多元。

起早贪黑、风餐露宿,接下来的9年里,勤快、能吃苦的王陕福每天往返于温棚和银川各批发市场之间,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盖了新房、购置小汽车,2013年,再次回到泾源老家的王陕福腰杆子挺得笔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王陕福盘算着,过些年在银川买套房,把父母接到楼房上住,让娃儿也在城里上学。

谁料2015年,红火的西红柿生意迎来了“寒冬”。

“菜贩子太多,仅北环批发市场,每天有七八十个人贩卖西红柿。”王陕福说,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西红柿价格持续走低,有时候连着两三天都赔钱。

对移民而言,自我发展才是硬道理。

2016年,王陕福流转500亩土地,开始尝试种植绿色蔬菜。

种子统一采购、配用有机肥,整个种植过程还聘请专家指导。王陕福种植的西红柿、大葱、辣椒等绿色蔬菜一经上市,因品相好、味道鲜美,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

凭借多年贩卖西红柿的经验,王陕福很快打开销路,把绿色蔬菜卖往上海、徐州、常州的大型超市。

发家的同时,王陕福成立银川王虎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虎成农产品产销公司,带动村民一同致富。

村民余爱芳是合作社的一名装箱熟练工。

“每天工资180元,在家门口干活方便,还能照顾娃娃和老人。”余爱芳一脸满足。

去年,“不安于现状”的王陕福又承包了200亩地,带着5位村民种桃。“今年刚挂果,明年就有产量了。一亩地纯收入5000元不成问题。”王陕福笑着说,眉目中透出满满的幸福。(记者 姜璐)

新家园激发返乡创业热情

方琦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

隆冬时节,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的田地间一片冷清,然而在返乡创业大学生方琦的养殖基地里,却是活力四射,时不时有客户前来订购肉兔。今年30岁的方琦,目前的身份是宁夏祥宏富农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感谢异地搬迁,让我们全家有机会从西吉县一个偏远的山村搬到了欣荣村。”12月25日,方琦告诉记者:“落户移民村,有两个收获,住得安心,创业有成!”

欣荣村是生态移民集中安置新村。 2013年7月,方琦一家人从西吉县的一个小山村移民搬迁至欣荣村。“兄妹5人,只有我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方琦当过中学老师、企业中层管理者。2017年,回家探亲的方琦,了解到移民们在欣荣村安家落户后,想的更多的是让日子越过越好。村“两委”有的放矢,细化帮扶举措,一户一策,精准制定脱贫方案。“脱贫摘帽,关键靠产业。”在方琦看来,脱贫攻坚要结合乡村振兴,立足长远。贫困户大多是自身发展潜力不足以及因残、因学、因病所致。扶贫要扶智、扶志。《平凡的世界》中政府给孙少安评定万元户的场景,让方琦难忘,一心想成为现实版的孙少安。探亲结束后,他决定回乡创业,在欣荣村成立了宁夏祥宏富农养殖专业合作社。

创业初期,村里人不理解,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为啥要回来?面对大家质疑,方琦用经济效益作答。

“我们村水质好,空气清新,搞养殖,主打生态、健康、绿色,有奔头。”说干就干。刚起步时,方琦本钱少、技术缺乏。在村干部的积极协调下,他贷款养肉兔,向农业技术人员请教养殖技术。方琦悉心饲养的肉兔,品相好,供不应求。“一只繁殖母兔按年产6胎,可出栏36只商品兔,创产值1400多元。”从事养殖的过程中,方琦发现了新商机,有机肥料和饲料加工销售,市场前景广阔。“兔粪加工的有机肥料相比于其他有机肥料,更加有利于改善沙土地土壤,减少化学肥料对土质和农作物的影响。”

方琦投身养殖业,一年多,不仅购置了小轿车,还在县城买了商品房。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主动带动村里的40多户贫困户一起通过搞养殖实现脱贫。目前,合作社本着绿色养殖,产业带动,健康发展的理念,集肉兔养殖、销售,有机肥料加工销售、饲料加工销售为一体,养殖肉兔5000只,年销售额达100万元。合作社还为没有劳动力的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托管养殖肉兔,每年每户分红850元。

方琦说,眼下合作社仍处于初级摸索发展阶段,产业链还没有形成,规模较小。他计划拓展产业链,向社会融资,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基础之上,将有机肥料加工、饲料加工扩面增效,真正形成产业健康循环,绿色发展,有效带动的良好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欣荣村形成劳务输出、特色果蔬种植、养殖等产业。今年欣荣村成功脱贫出列。新生活、新面貌和新的发展路径自国家和地方的扶贫政策,源自众多像方琦这样的欣荣村人凭借内生动力,改变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勤劳致富的信心、决心。(记者 芳菲 )

一针一线绣出精彩生活

“心之帆”手工艺制作培训中心的产品在展会上亮相。

在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华西村,多数家庭都是男人在外打工,妻子留守在家。男人在外打工是为了挣钱养家,而留守在家的女人们也不甘落后,除了把老人孩子农田照顾好外,还在一起做起了手工艺品加工项目赚钱,开创出了一份属于女人们的事业,而这份事业的带头人就是镇北堡镇“心之帆”手工艺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人魏帆。

“我老家在西吉县,从小就跟奶奶学做刺绣,1996年随家人搬迁到镇北堡。”魏帆说,其他姐妹结婚后都忙于家务活不再做刺绣,热爱刺绣的她却未放下手中的绣针。

2009年4月,在亲戚朋友的支持下,魏帆创办了“心之帆”手工艺制作培训中心,走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中心主要以培训、制作、销售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为目标,为每一位心灵手巧的妇女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为了移民地区群众的增收,传承民间艺术。她将这些妇女召集起来,并积极带动周边的农村妇女从事手工制作,培养她们做手工艺品的能力。由于她制作的手工艺品图案优美生动,色调柔和,寓意深远,作品既具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人们都会买她的绣品,慕名前来的学员越来越多。

创业难,女人创业更难。和所有创业者一样,创业初期魏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在创业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西夏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西夏区工会、就业局、妇联等部门为她提供了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培训等政策支持,她又先后通过妇联、工会、申请贷款18万元,为她的创业提供了资金保证,让她更有信心把手工制作培训中心做得更好。2009年和2010年,魏帆先后获得“首届宁夏巾帼创业之星”和“首届西夏区巾帼创业之星”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农村创业女性,魏帆也在思考如何帮助身边的姐妹增收脱贫。为使社员不耽误农活,“心之帆”手工艺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颇为灵活的务工政策,农忙时节,社员可以将材料拿回家,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家看电视的时候编,然后将编制好的产品拿到合作社,按件给社员付报酬。农闲时间,社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到合作社上班,也可以按件领取报酬。

“饮水思源,富而思进。”魏帆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她把回报社会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如今,“心之帆”手工艺制作培训中心员工及固定绣工30多人,间接带动就业120多人。中心响应政府号召,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先后开班30多期,培训学员1000余人,主要培训项目有:景泰蓝工艺沙画、刺绣、剪纸、石艺画、手工编织等工艺品制作。目前已制作出数千件作品,中心已初步形成规模,得到了同行及消费者的认同。

谈到对未来的设想,魏帆说,培训中心命名为“心之帆”,寓意放飞梦想、放飞希望,让心灵扬帆起航,她希望在创业的道路上能走得更高更远,更希望同时能带动更多的人凭借自己的巧手挣到钱,过上美好的生活。(记者 李志廷)

带动乡亲一起过上好光景

康养源手工醋酿造厂成为薛谦人生转型的见证者。

12月25日,冬日里的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安宁平静。在位于镇苏路上的康养源手工醋酿造厂里,一个个巨大的酿醋坛子摆放整齐,醋香溢满厂房的每个角落。

一年前,薛谦购入这座闲置的厂房开办了手工醋厂,如今随着酿造周期的临近,产品即将上市。“过去,祖辈传承酿醋的手艺只是为了自家食用,没想到现在也能发展成产业,这在20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事。”薛谦感慨道。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4年前。

1995年,江苏与宁夏签订合作协议,从宁夏南部山区移民1000户6000人,由江苏华西村在镇北堡援建宁夏华西村。18岁的薛谦作为宁夏移民代表,成为了108名到江苏华西村学习经验的学员之一。

此前,在山沟里生活了近20年,薛谦甚至连西吉县城都没去过。“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所见所闻记得特别清楚。”薛谦说。外出学习,第一次坐汽车、坐火车、看高楼大厦,薛谦内心的震动之大,无法形容。

三个月后学成归来,薛谦便和大家一起投入到当时镇北堡华西村的建设中。

“这里地势低平,三四锹挖下去后,第二天水就能从坑里漫出来,过滤掉叶子和泥土,吃水不成问题。”薛谦对比着在老家为了吃水要去几公里外拉水的光景,暗暗在心里打气。

修路、挖沟、拉电路……苦干两年后,华西村有了村庄的雏形。当初同期的学员走了一半,薛谦和留下的人一起,坚定地朝前走。1997年,薛谦盖了2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真正在村里安了家。

当时的日子艰苦,村民的窗户全是用塑料纸堵着,一遇上沙尘暴,塑料纸被风刮破,满屋子是黄沙。

“苦不怕,只要好好奋斗,总有好日子。”薛谦认定这个道理,在政策的引导下积极搞建设,不久便扩建了3间小屋,并把父母从老家接了过来。

在政府的帮扶下,薛谦一家养上了羊,并承包了4亩地,靠着吃苦耐劳的拼劲,日子逐渐好了起来。2002年,镇北堡镇建了南市场,薛谦租了一间37平方米的营业房,卖起了家电产品。从最初的收音机、磁带、录音机到电话机、DVD机,再到后来的电视、冰箱、洗衣机,通过诚信经营,薛谦的生意越做越大,产品门类越来越齐全。

2009年,薛谦经营的商场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产品覆盖了家电和家具门类。致富不忘乡亲,商场为当地留守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乡亲们一起过上好光景。

近几年,面对电商对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薛谦一直思索着经营之路。经过充分考察后,2018年,他开办了一家纯手工无添加食醋酿造厂,实现了人生的又一次转型。

“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对此我深有体会。这些年,我们通过奋斗,改变了原本艰苦的生活,也改变了自己和周围人的命运。如今,镇北堡移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薛谦说,近年来,周围的人们依靠外出务工、经商和搞运输等,生活都有了明显变化,未来还有更多幸福等待大家继续奋斗。(记者 马 越)

收获踏踏实实的果实

马秀明一步一个脚印,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马路修到家门口,住楼房、开汽车、有钱花,这样的好日子,曾经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在国家的好政策下,在我的努力下,也过上了像城里人一般的幸福生活。”今年49岁的马秀明1991年从固原市泾源县移民至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28年间,从“移民”到“养殖大户”,再到“致富带头人”,马秀明一步一个脚印,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全家移民至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时,马秀明21岁。曾经的苦日子,仿佛烙印,烙在了记忆深处,时刻提醒他要珍惜如今的好日子。

“我们家兄弟4人,加上父母一共6口人。不怕你笑话,一年到头除了能吃饱,家里仅有的收入就是卖胡麻的100元钱。”说起曾经在老家的生活,马秀明叹了一口气。他说,那时候萝卜、土豆是家里一年四季不换花样的饭菜,吃饱穿暖是家人主要考虑的问题,住楼房、有钱花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1991年年底,马秀明一家响应国家号召,移民至兴泾镇。换了新环境,马秀明开始琢磨着干点什么,他开始走乡串户做起了贩卖粮油、化肥的生意。他能吃苦、不怕累,1999年,手里有了小钱的他终于在兴泾镇开了一家粮油店,同时还做一些贩卖农资化肥的生意。不论是马秀明走乡串户,还是有了固定店面,乡亲们都爱光顾他的生意。马秀明的斤两从来不差数,遇到谁有困难,马秀明也不急着要钱,他总会说“有了再给”。马秀明的生意越做越顺,日子也有了起色。

2007年,政府鼓励移民养牛,马秀明在自家院子里开辟出牛舍,养了七八头牛。第一年试水后,马秀明发现,养牛确实是个致富的好路子。从七八头到二十头,家里的院子逐渐已经满足不了马秀明的养殖需求。2012年,一心想要把养牛产业做大做强的马秀明和朋友合伙,把一些不能种地的洼地平整后,建起了4座牛棚,成立了银川市西夏区三鑫绿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如今,合作社年存栏肉牛500余头,年出栏肉牛500头,年营业额800多万元。

马秀明不仅一个人养牛,还带动村民共同养牛,通过输出养殖技术,让村上的年轻人“弃城返乡”,以增收致富的实效,为他们打通致富路。过去的几年时间,合作社已吸收帮扶101名养殖户,每年组织社员开展养殖技术专项培训3期以上,近200人跟他学会了养牛,每户年均收入8.7万元。合作社长期雇佣10人,季节性临时用工120余人次,“仅雇工这一项,一年就需付30万元的工资。”马秀明说。除传授养牛技术外,马秀明每年会定项收购镇上的玉米秸秆和饲草600亩以上,为种植户增加收益2700元。谈到合作社的发展,马秀明的脸上写满了憧憬,他打算以肉牛产业吸收更多人加入养殖队伍中,增加收入,共同致富。

“只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事,一定会有踏踏实实的结果等待我们。”马秀明说。(记者 赵婷婷)

来源:宁夏日报
作者单位:宁夏日报
责任编辑:李静 贺璐璐
宁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