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江苏灌云:豆地养虫,一份田带来三份收入

江苏学习平台2019-10-18
订阅
作者:夏兴俭

9月份以来,在连云港市灌云县城的各个农贸市场,一种叫“豆丹”的虫子大量上市,成了当地市民的抢手货,市场销量猛增。在灌云县城最大的农贸市场——向阳路农贸市场,经营豆丹多年的杨老板介绍,今年豆丹市场供应量比去年大概翻了近一倍,价格比往年便宜,普通工薪阶层都能吃得起豆丹了。

灌云农贸市场热销的豆丹

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虫,又称豆青虫,其外形似蚕,由它做成的美食,高蛋白、低脂肪,且有温胃之效,是一种以吃豆叶、喝甘露为生,在天然无毒、无公害状态下生长的昆虫,是一种特佳的高蛋白食物,做成菜肴,十分鲜美。与种植大豆传统相关的是,灌云人还有着吃豆丹的传统。这个饮食上的习俗到底起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是独特性被央视等国内媒体称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农民也会掰着手指算账:种大豆一亩收成不过千元,而一道豆丹美食就能卖到上千元,一亩豆田养的豆丹收入能超过万元。

设施豆丹养殖成为当地人增收致富的独特项目

在位于侍庄街道的豆丹产业龙头企业——连云港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年技术顾问、江苏海洋大学教师夏振强介绍,豆丹从大豆的天敌华丽转身为灌云特有的美食,是因为种植定位不同了,以前种豆是为了得豆,现在种豆是为了养虫。“一个豆丹大棚约8分地,可收成虫近50公斤,能干的农户一份田可实现三份收入:可销售活体虫,可加工销售豆丹肉亦可冷藏赚取手工和反季节差价,还可收取10公斤大豆,成虫、服务、大豆三项收入,即便是价格低谷时,亩均也可达万元,相当于传统粮食种植的8-10倍、蔬菜种植的4-5倍。”

豆丹美食文化节传统节目:集体婚礼

灌云县的豆丹养殖,得益于当地的大豆种植传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县是国内有名的大豆之乡,高峰时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后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2005年降到了12万亩,现在只剩约3万亩。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说,种植面积的萎缩对于农民来讲,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农业被推向市场后,效益才是指挥棒。“现在不同了,灌云大豆种植尤其是设施种植面积逐年攀升,露天、设施种植近2万亩。县境外大豆种植面积保守估计已突破3万亩,目的只有一个:养虫,销售目的地也只有一个:灌云,这里成了全国最大的豆丹销售集散地、消费目的地。”

洋眼看豆丹

野生的豆丹越来越少,人工繁育、养殖就提上了日程。近几年,随着人工养殖技术逐渐成熟,找夏振强做技术支持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人合作成立了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豆丹的养殖和繁殖工作,旨在推广豆丹养殖并为之提供技术保障服务,这也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名号越来越响的“中国豆丹美食之乡”

为推动豆丹产业做大做强,灌云县还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从资金引导、技术引领、品牌打造上给予扶持,每年还为“一条虫子”办起了豆丹美食文化节,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灌云豆丹获称“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后,灌云县联合国内权威机构制定了《豆丹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成为江苏省首个豆丹养殖行业标准,县财政还拿出专项引导资金,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

作者单位:灌云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陈路 苏芳 唐韵
江苏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