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岭沟封山育林控制水土流失经验的缔造者之一。他工作认真负责,铁面无私,近乎苛刻;他事事带头苦干,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他带领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创造了改变穷山沟面貌的成功经验。他就是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七家子公社毛岭沟大队党支部书记潘永富。
潘永富。
一
1932年3月,潘永富出生于毛岭沟。毛岭沟是出了名的穷地方,境内到处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一遇大雨,山洪暴发,冲毁良田和村庄,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潘永富家当时是最穷的人家。他十多岁就给地主抗活儿,受尽了剥削和压迫。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七八岁的潘永富就一心向着共产党。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了,在我军攻打义县时,潘永富担任十二台村担架队长,带领20多名青壮年,不顾生命危险,冲到战斗前线抢救伤员。抗美援朝战斗爆发后,潘永富又参加支前民工队伍到朝鲜,多次立功,在朝鲜前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毛岭沟大队成立,七家子公社党委派潘永富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与大队长闫国荣、副大队长王永和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毛岭沟的情况了如指掌。刚一上任,他们就坐在一起研究毛岭沟的出路。闫国荣说:“新中国成立后,毛岭沟的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可是历史留下来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的恶劣自然条件,仍然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人说:‘守着这个穷山恶水,早晚得饿死,不如早下山。’先后有邸占元等6户人家下了山,搬到‘北大荒’去了!”
王永和说:“历届村干部一直都想着改变我们这贫穷落后的面貌,组织创业组,上山挖火石、刨药材,组织副业组养羊,但效果都不太好。”
“我们大队山多地少,还得围绕大山想出路。党和政府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战略就是我们的出路和发展方向。”潘永富信心十足地说。
自此,一场全面封山育林、大面积植树造林、治山治水改变恶劣自然环境的大战开始了。
二
俗话说万事开关难。毛岭沟大队大面积封山造林的计划刚一提出来,就遭到部分社员的反对。有的人说:“封山造林远水解不了近渴。”也有的社员说:“穷山沟、秃山光岭,封山能封出啥呢!”也有社员说:“山是死的,人是活的,治了一山少一山,慢慢总能治好。”
潘永富说:“1952年,本村封的水洞山,封山以前是秃山中最秃的一个,经过六七年的封育,草长二三尺高,天然小树也长起来了,如果开山打草,可打四五万斤。这就说明了封山造林的好处,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些,日子才有盼头。”大家听了潘书记的话,仔细想想也是这个理儿,最后一致通过了封山造林计划。
当年的毛岭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荒山造林更是难上加难,栽树挖坑全靠镐刨锹挖,浇水、运苗全凭牛拉人挑。在潘永富的带领下,他们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书写了一曲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壮歌。
1958年夏,毛岭沟大队更名为“五一”青年林场。潘永富任林场党支部书记,闫国荣任场长,王贵和任副场长。造林苗木是关键。这一年,林场建立了苗圃,年年自己育苗。六年间,共育苗329亩,生产苗木4493万株。苗木基本达到自给。不但解决了资金问题,还节省运力。
随着封山育林的大面积开展,树越栽越多,可是,成活率却一直上不去。怎样才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呢?闫国荣说:“栽树时踩得不实,是不是影响树苗的成活率呀?可踩得太实根系没法展开,同样影响成活率。”
潘永富笑着说:“要不咱们先载十棵二十棵,挨个踩完用绳子一头系在树苗上,一头挂在钩子称秆上,看踩到多少斤的能活不就心里有数啦!”
于是,三人立即上山挖了二十个坑,栽上树苗并不同程度地踩实,从五斤到二十斤不等。不到二十天,新栽的小树苗发芽了。他们发现十斤到十五斤的基本都活了。此后,毛岭沟栽树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称量树苗的故事在毛岭沟成为一段佳话。
三
时光匆匆而过,毛岭沟发生了巨大变化,放眼望去,荒山皆披绿,秃岭花果香。
从1952年到1964年,封山育林1.1万亩,植树造林8200亩,治理坡耕地800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粮食亩产由过去的不足百斤提高到94.5公斤。
从1958年到1964年,六年间,仅林业、副业两笔收入达9万多元,毛岭沟一举成为全公社最富裕的大队。群众新编了一首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山沟的巨大变化:“如今毛岭沟,社员乐悠悠,山上松波浪,山下清水流,杏花开满山,五谷大丰收。”
潘永富的事迹让人感动,催人奋进。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诺言,他带领党员群众创造了“三沟经验”之一的毛岭沟封山育林控制水土流失经验。如今,潘永富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创造的精神财富,党和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