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绿“英雄”

新疆兵团学习平台2019-08-28
订阅
作者:吴建雄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夹缝中的二师三十三团,因为有层层防风林带的守护,农作物连年丰收。

站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一团一处30多米高的观景塔上,只见果树成林,沃土连绵,楼房林立……

而包围着这一片绿意的,却是粗犷、荒芜的库木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与它们的“咄咄逼人”相比,三十一团呈现出的绿色似乎有些“势单力薄”。

但当你极目远眺,便会发现一条以胡杨树为主的灰绿色林带,以三十一团为起点,向东南方向延伸,如一道绿色的围墙,阻止了沙漠前进的“脚步”,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穿行在这条郁郁葱葱的胡杨林带内,三十一团护林员王先华兴奋地为记者介绍相关情况,言语间满是欣慰和自豪——过去近20年的岁月里,他和妻子日夜看守着这条1.1万米长、200米宽的胡杨林带,守护着身后的万亩良田、万家灯火。

危急关头,守护“绿色走廊”

据相关记载,18世纪左右,由于种种原因,塔里木河改道流入塔里木盆地北部,在河流下游的库木塔格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形成一道长473公里的天然“绿色走廊”,有效阻挡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会合。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资源匮乏,导致这里土壤肥力下降,自然条件日趋恶劣,盐碱地、戈壁滩日渐增多,生态林面积不断缩减,植被退化,两大沙漠对人类家园的夹击之势愈来愈凸显。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位于两大沙漠之间的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三十四团、三十五团等团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每年春夏之交都会经历数次大风、沙尘暴、低温、霜冻等自然灾害。

与此同时,两大沙漠仍以每年前移3米至5米的速度向团场逼近。

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垦区种植户种植的棉花连年减产减收,是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还是搬迁到其他地方,一度成为垦区群众讨论最多的话题。

危急关头,垦区6万多名兵团干部群众选择重建“绿色走廊”,保卫绿色家园。

三十一团第一代军垦人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打响了“与风斗、与沙斗、建我家园”的保卫战。2000年,在上级党委支持下,三十一团决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在两大沙漠的夹缝地带种植了1.1万米长、200米宽的防风固沙基干林,建起一道有效遏制沙漠合并的“绿色屏障”。目前,三十一团已成功建成一道1.6万米长、500米宽的“绿色屏障”,使3万亩沙漠披上了“绿装”。

一场守护、重建塔里木河“绿色走廊”的战役在塔里木垦区打响。

转变理念,建成“绿色银行”

以“绿色走廊”第一镇三十一团为起点,三十二团、三十三团、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七团、三十八团举洪荒之力,用60多年的时间,沿218国道、315国道植绿护绿,打赢了一场生态环境保卫战。

棉花种植户王先华2000年主动请缨,前往距离团部5公里的沙漠边缘,承担起管理、看护林带的重任。他说:“国家投入那么多钱,全团人付出那么多努力,好不容易才种活的树,没人看护不行。”

“没有林带保护,棉花种了也活不了。”王先华极为朴实的一句话,折射出了兵团人对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的初心。只有绿树成林,万亩良田才能丰收,基于这一认知,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队伍当中。

如何在治理沙漠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林果业和沙漠经济是二师人探索出的新路。

以三十一团为例,2000年以后,团党委在抓好生态建设主体工程的同时,提出了“宁可少种棉花两千亩,也要城镇变绿洲”的口号。至此,全团开始有计划地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种植红枣、香梨、枸杞、葡萄等经济林。

截至目前,三十一团林地面积达36万亩,有效保护耕地近16万亩,增加产值约1.05亿元,增加效益约2600万元,“绿色经济”逐渐形成。

饱受风沙灾害之苦的棉花种植户,看到了团场转型发展的希望。

三十三团棉花种植户主动退出棉田,试种香梨、红枣、黑枸杞等。为了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三十三团为退棉植树的群众无偿提供果树苗,发放果树管理费,激发了大家退棉种果的积极性。

三十四团在种植梭梭的同时,又在梭梭林下种植肉苁蓉,梭梭林防风固沙,肉苁蓉每亩有6000余元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近年来,二师启动了“绿色城镇、绿色社区、绿色连队”创建活动,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实现因林而美、因绿而富,初步建成25万亩红枣园、20万亩香梨园、2.5万亩葡萄园、2万亩黑枸杞及苹果园等种植基地,综合效益显现。

和谐家园,坚持“与绿共生”

行走在三十一团胡杨广场,老人、小孩,悠闲地在广场上散步、踢足球,熟悉的广场舞旋律响起,人们跟着节奏欢快地跳起舞来……道路两旁,田间地头,高大的杨树、深绿的梨树、已经挂果的枣树……一片连着一片,一垄挨着一垄。

从高处俯瞰,生态环境保护林、经济效益林、道路林、农田防护林、居民绿化林五道“生态屏障”层层护卫着这里的农田和家园。而垦区各团场建成的防风固沙基干林,又似一道绿色“长城”,横亘在两大沙漠之间,守护着这里。

昔日悠悠古道,今日车水马龙;昔日黄沙漫漫,今日鸟语花香,楼房鳞次栉比,花草争奇斗艳,家禽林下啄食,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画卷。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绿色空间不断拓展,增收渠道越来越宽,越来越多的人共享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环境红利。原来想着搬离、担心种地绝收的人,终于可以安心生产生活了。

60余载,胡杨树从幼苗长成能够护住一方水土的“绿色屏障”;

60余载,植树护绿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60余载,塔里木垦区的兵团人书写了一部与风沙从抗衡到共生的诗篇,打造了兵团“生态卫士”的靓丽“名片”。

新时代,在两大沙漠相距不足2公里、即将吞没家园的危急时刻,二师塔里木垦区的三代兵团人克服重重困难,累计完成林业沙化土地治理面积32.14万亩,建成一条宽14公里、长180公里的人造绿化带,成功阻止两大沙漠合拢,确保了塔里木河“绿色走廊”的畅通。

二师三十一团护林员王先华看着自己参与种植并看护了近20年的防护林,很自豪。/吴建雄


来源:《当代兵团》杂志
作者单位:当代兵团杂志社
责任编辑:周小玲 蒋龙珍
新疆兵团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