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产业│通江达海拓市场 生“菜”有道荷包鼓

贵州学习平台2019-12-27
订阅
作者:方春英 赖盈盈

6月18日,在贵州省榕江县寨蒿镇便裳村,村民展示新采摘的茄子

白菜、白萝卜、莲花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蔬菜,也最便宜,一般每斤价格1元左右。

普通、廉价、不值钱是过去市场对它们的定位,也是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

可谁曾想到,这最不起眼的“三白”,如今却成为威宁响当当的名片,十分抢手。

8月15日,19辆满载威宁“三白”蔬菜的卡车依次驶进云南河口口岸,报关后向对岸的越南老街省驶去,这500吨蔬菜将摆上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餐桌。每年,威宁将10多万吨的“三白”蔬菜销往东南亚。

9月27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毕节配送中心,14车262吨毕节农产品直发广州、深圳、香港、日本、加拿大等地。其中,81吨直发迪拜的威宁“三白”,不到一周就被抢购一空,于是,迪拜又签订1800吨威宁“三白”购销协议。

家住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的陈世平没有想到,靠“三白”蔬菜脱了贫,家里38亩地每年流转费3万多元,他在社区做保洁员、护寨员,妻子在“三白”基地干活,夫妻俩一起挣工资,日子过得称心如意。

同社区的夏兰英也没想到,靠这三种蔬菜,她居然当了“官”,常年在“三白”基地干活的她,很快掌握种植管理技术,如今,成为基地管理员的她,不仅将自己的技术向其他农户倾囊相授,每天还主动观察记录“三白”长势,干劲十足。

最普通,最廉价,最不起眼的“三白”,缘何能在贵州翻了身,成为农户、企业赚钱的“金钥匙”?

“越是普通的大众消费品,就越是生活必需品,你觉得它便宜、土气、不值钱,但是你就是离不开它。”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蔬菜专班班长胡继承一言道破原因。

这也是贵州省蔬菜产业的发展之道——

坚持“两确保一稳定一发展一提高”(确保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稳定市场价格,发展蔬菜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在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共同发力,聚焦特色品种,强化比较优势,提升规模质量,开拓省内外市场,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致富。

11月19日,农户正忙着采摘西红柿

抓生产 持续推进产业规模化

规模决定市场,有规模才有市场,发展产业首先要解决规模化问题。

小规模、零星分散发展不仅没有产业规模,更无法开发和占领市场,生产规模小,缺少稳定有效的供给,即便有订单也难以兑现,让市场失去信心,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安顺市普定县,种植韭黄历史悠久,但一直停留在家庭式、零散式的种植和经营状态。2014年以前,核心韭黄种植面积仅有8000亩,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一直无法打通销售渠道。

2018年,贵州开展“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普定韭黄产业发展由此破题。

普定县把韭黄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坚持全区域式规划、连片式打造、差异化发展。同时,创新发展模式,由县级平台公司统筹统销,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平台公司和100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韭黄产业。

2018年,普定县韭黄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比2016年增长6.6倍,成为全国最大的韭黄种植基地,产品畅销贵阳、浙江、北京、广东、上海、深圳、重庆等省内外市场。

“之前包装好的韭黄价格每斤5元,但最近因为市场需求量大,涨到6.3元一斤。”普定县化处镇焦家村村支书张振刚说。

不止普定韭黄,贵州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让贵州蔬菜产业集腋成裘、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

2019年以来,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达35个,500亩以上坝区种植蔬菜123.8万亩、同比增长12.5%,是坝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

全省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基地98.9万亩。大白菜、萝卜、菜豆、茄子、韭黄、生姜、山药、佛手瓜等8个优势单品完成种植面积582万亩、同比增长12.1%,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夏秋蔬菜种植面积1299万亩,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77.5%,成为全国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生产大省。

创建上海外延蔬菜基地6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保供基地14家,示范引领全省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在龙里县冠山街道三合社区蔬菜种植基地,菜农在抢收白菜(无人机拍摄)

抓流通 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规模与市场相辅相成,没有大规模无法占领大市场,没有大市场稳定不了大规模。

随着贵州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增加,需要外销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出现蔬菜滞销、菜贱伤农的现象。今年以来,贵州坚持从市场找出路,培育市场主体,健全销售体系,巩固省内市场、拓展省外市场,蔬菜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壮大市场主体——

引进广州江楠集团、粤旺集团和上海蔬菜集团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组建贵州蔬菜集团,培育壮大贵阳农投集团、安顺绿野芳田等省内行业领军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截至11月30日,全省蔬菜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1家,其中,今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全省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5290家,蔬菜产业经营主体初步实现大、中、小集群。

健全销售体系——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500亩以上坝区、蔬菜重点产区,配套布局建设集配中心和冷链设施,新投运冷库169座、43.8万立方米,新增冷链运输车150辆。贵阳农产品物流园、铜仁苏高新农产品物流园建成使用。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开工建设。

抢占省内外市场——

深入开展农产品“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进超市”行动,重点抓“校农对接”,构建稳定的销售渠道。2019年,省内公共机构采购农产品本地化率达到60%,省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以东西部对口帮扶城市及省外重点目标城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农产品省外产销供应体系,推动建设省外重点城市分销窗口及境外分销中心,目前,建成省外重点城市农产品分销中心120个、境外分销中心8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省外目标市场举办24场推介活动,获得21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其中蔬菜基地14家),6家蔬菜生产基地获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授牌,省外市场不断拓展。

强规模、拓市场、提品质、增效益。2019年以来,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充分发挥蔬菜产业见效快、带动广、效益好的优势,蔬菜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截至11月30日,全省蔬菜(不含辣椒、食用菌)种植面积1783万亩、产量2771万吨、产值7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11.9%、19.4%。

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2019年,蔬菜产业带动农户1449万人,其中,带动贫困人口62万人,人均增收4830元,占当年全省贫困人口的4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优化种植结构成效明显——

全省调减低效籽粒玉米511万亩,替代种植经济作物508万亩,其中,蔬菜替代种植85万亩,占调减面积的16.7%,是替代面积最大的作物。

带动产业振兴成效明显——

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下,全省种植业增加值达到1178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是201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故事:丰富上海市民菜篮子 鼓足贵州农民钱袋子

10月30日,6家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贵州)正式在贵阳授牌,标志着黔菜入沪迈入新阶段、取得新成果。

被授牌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贵州)的6家单位分别是:贵州民远华慧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贵州高山大丰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贵州民投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紫云自治县盛腾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贵州同心宏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惠水县宏鑫鑫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

6家企业入沪意味着像威宁“三白”、普定韭黄、惠水佛手瓜等越来越多优质贵州蔬菜将摆上上海市民餐桌。

想要进入“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序列并非易事。

2019年8月,上海蔬菜集团派出专业人员,历时2个月,从17家贵州蔬菜经营主体中筛选6家经营主体,作为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

根据《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生产经营评价指南》,蔬菜包装化、统一标签标识、物流标准化、全程可追溯……一项项高标准、严要求,都是6家经营主体必须达到的门槛。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蔬菜产业工作专班班长胡继承认为:“贵州需要依靠上海市场,从而打造南方重要夏秋蔬菜基地。我们将以上海市场需求为导向,坚定不移推动黔菜入沪,与上海老百姓共享贵州绿色发展成果。”

上海蔬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吴梦秋强调:“未来,集团将与6家签约基地在生产、消费、经营理念等方面深入合作,丰满产品业态,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贵州每天约22吨蔬菜进入上海,辣椒、萝卜、线椒、遵义方竹笋、紫云红薯等农产品受到上海市民青睐。

下一步,黔沪两地将在推进产销对接、建设物流标准化、加强追溯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持续推进外延基地建设,为丰富上海市民“菜篮子”和贵州农民“钱袋子”作出更多成绩,推进黔菜入沪、黔货出山。

■故事:订单纷至沓来 佛手瓜成蔬菜新贵

“越南客商每天要40吨,不敢接。”

“新疆客商每天要30吨,也不敢接。”

“成都、重庆、广州今年都是1000吨以上的订货量,能勉强供应。”

惠水县宏鑫鑫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昌介绍今年佛手瓜的销售情况,“单不敢接、货不够卖”成为他面临最大的问题。

同样问题,惠水县许多合作社和蔬菜经销商都深有感触,“从6月份端午节后到12月中旬,每天销往贵阳农产品物流园的蔬菜,平均八九吨,四川等省外城市收购量大,但是我们每天只能供5吨。”惠水蔬菜经销大户李玉飞说。

经过多年发展,惠水县建成以好花红镇佛手瓜扶贫产业园为核心的全省最大佛手瓜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全县发展佛手瓜种植1.6万亩,盛果期可日产220吨以上,年产量达4.8万吨。

除全面供应惠水县的学校和医院、省监狱系统等食堂外,惠水佛手瓜已全面进驻惠民生鲜、地利生鲜、合力超市等连锁商超。2019年,成功申报“上海市蔬菜外延基地”,获得进军全国市场“入场券”,产品销往粤港湾大湾区、上海、北京、川渝等地,总销量达1.2万吨,市场供不应求。

要发展一批见效快、效益好,对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有重要作用的“短、平、快”产业。

佛手瓜由此晋级蔬菜“新贵”。当年种植当年投产的佛手瓜,可连续收获5至6年,采取“白菜—佛手瓜—大球盖菇—蜜蜂”立体复合种养模式,亩产值可超过1万元。

由于佛手瓜根系发达,对土壤适应性强,可以在贵州土地破碎、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在荒山斜坡、岩山旮旯种植佛手瓜,不占田、不争地、好成活、好管理,可有效带动深山区、石山区百姓脱贫增收。

此外,佛手瓜耐储存,常温下可存放2周,冷库可存放3至4个月,较耐储运,便于运输流通,符合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和产业现状。

“最初推广种植最难,老百姓顾虑多,担心种出来卖不掉,或者开始量少价高,后面量多降价,甚至滞销。”汪昌告诉记者,惠水佛手瓜从最开始少量种植到现在规模不断扩大,从未出现滞销现象,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法宝”。(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方春英 赖盈盈)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金妮 吴迪
贵州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