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果冻橙丰收。视界网 熊东东 摄
进入秋冬,湖北荆门漳河两岸又挂满金灿灿的柑橘。“同是柑橘树,普通柑橘卖1元一斤,果冻橙一斤卖38元。”荆门市漳河新区肖岗村,村民代家龙正在果树下忙碌。
漳河果冻橙,皮薄、糖分高,是荆门兴起的新型水果,被列入“荆品名门”八大产业。它带动漳河周边36个村4000多农民增收,包括219户贫困户。
精耕细作提高含金量
漳河镇,柑橘是传统产业。从柑橘转型果冻橙,源自一次创新。
北京荆门商会常务副会长何环,荆门钟祥人,1983年出生,在北京创业。2014年底,他组织一批企业家回荆门考察。“坐拥漳河,农民却赚不到钱,还要守着金饭碗要饭。”一位企业家的感慨触动何环。
“想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就要做高附加值品牌农业。”2015年,何环回到家乡,成立可可(荆门)农业有限公司。第一个难题是定品种,何环多次赴京,农业部专家推荐柑橘新品种“爱媛”。它皮薄、化渣、口感好,在国内卖到5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但它对土壤环境、气候条件要求严苛,在国内种植成功的区域不多。
何环没有气馁,带着团队跑遍全国“爱媛”种植基地,与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院士、中国柑橘研究所邓烈研究员等专家合作,建立种植示范园,攻克新品种积温不够等难题,采用大龄柑橘老树高位嫁接技术,并申请专利。
然而,刚开始,村民们顾虑重重,不愿流转土地,何环只得利用村里抛荒地试种400亩。2016年,可可公司的老橘树上挂出新果,最大一个1.2斤,取名“果冻橙”。刚上市,定价38元一斤仍供不应求。看着一车车礼盒装的果冻橙快递到全国各地,村民们目瞪口呆,争着将地流转给可可公司。
一棵树只挂130个果,通过春剪、秋剪改变树形,均匀受光……在可可公司引导下,修枝、坐果、锄草、施肥等30多个工序均实现标准化,把企业规范引入田间管理,采用严格的品控管理,种树像加工零件一样精细。“普通柑橘便宜时5角一斤还卖不动,果冻橙给我们上了一课。”肖岗村村民冯德松种了30多年柑橘,刚开始反对种果冻橙,如今成了公司果冻橙生产经理。
带活6个省级贫困村
挂满黄灿灿果冻橙的橘树下,50岁的贫困户李国富正修剪枝条。他和妻子均有轻度残疾,都在可可公司基地打工,一年工资3万元。在漳河新区肖岗、刘院、谢花桥、袁冲、泉洼、雄峰等6个省级贫困村,有219户贫困户,和李国富一样靠果冻橙脱贫。
经过4年发展,果冻橙的品牌打响,用工需求量也增加。“果冻橙种植时需大量季节工,能就近解决50岁以上村民的就业问题。”肖岗村党支部书记陈新说,目前,肖岗村每年在可可公司基地务工的村民有200多人,其中贫困户务工收入每人每天135元,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
“果冻橙成了脱贫果。”漳河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丰晨说,2016年,漳河新区出台方案,鼓励贫困户利用荒山荒坡和缺水田地发展果冻橙,种植每户给予3000元补助,发展果冻橙休闲采摘产业的,每户奖补1.2万元至2万元。
在肖岗村台账上,密密麻麻写着奖补明细:李煌云发展果冻橙种植10亩,补贴3000元;刘延雄发展果冻橙休闲采摘11亩,补贴2万元;李国富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入股可可公司发展果冻橙,每年分红4000元……
漳河新区还推进扶贫资金股权化改革,投入资金174万元,注入可可公司,按照每户2万元的标准,折股量化到87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1400元左右。如今,漳河新区通过金融机构,为217户果冻橙种植贫困户发放贷款1085万元,入股可可公司发展果冻橙产业,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分红利4000元。
拓展农旅融合
采摘、呼吸新鲜空气、领略湖光山色……12月9日,漳河李集岛上游客不断。这是可可公司200多亩果冻橙示范基地。可可公司商务部副经理刘灵芝介绍,岛上是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基地,有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净化系统,推行有机种植。
小小果冻橙产业链延伸。这几年,通过流转土地,可可公司在肖岗村、田岗村、李集岛等地建立柑橘种植基地6500多亩,并辐射到周边的罗河村等地,年产量从2016年的50万斤增长到2018年的180万斤,今年预计产量可达200万斤,收入突破5000万元。
通过“触网”,可可公司果冻橙30%在线上销售。公司向农户赠送果冻橙种苗3.2万多株,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帮助周边果农自种果冻橙近2000亩。
果冻橙遇上烟波浩渺的漳河水,巧做农旅文章。今年,可可公司推出5000棵社会认购活动,大部分已被预订。截至11月,漳河新区围绕果冻橙举办的采摘、亲子、观光、拓展等活动70多场,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预计将突破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