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万峰深处玉皇顶 一览众山伴云端

山东学习平台2019-03-25
订阅
作者:宋凯

玉皇顶。王德全 摄

“鸡鸣日出接天关,绝顶疏钟云汉间。气合大荒心似海,身临上界目无山。九州寂寂孤僧睡,片石峨峨万古闲。便欲抠衣通帝座,手扶碧落看人寰。”自古以来,纪游泰山的名作层出不穷,而清代御史杨崇伊儿子杨圻所作的这首《泰山玉皇顶》,更是从“五岳独尊”的角度抒发出登临泰山极顶的感受。泰山极顶海拔1545米,我们通常所谓的玉皇顶就是指在太平顶上建有玉皇庙,合称为玉皇顶。玉皇庙是山东省海拔最高的一座庙宇,虽然小但极富特色。玉皇庙的建筑轮廓线与玉皇顶山头的轮廓线自然贴合,可以说是泰山形象的完成和延伸。

玉皇殿曾在明代北移形成如今规模

玉皇庙坐北朝南,山门是一个条石砌成的拱形门洞,上面装着两扇木制大门,卷棚歇山顶上覆盖着灰色的瓦片,门外额嵌“敕修玉皇顶”石匾,内额嵌“泰山极顶”石匾。据了解,“敕修”是皇帝下旨拨款修建的意思,在泰山极顶修建这座庙宇意义非凡,否则,古代人也不会多此一举了。

玉皇顶的创建年代无考,但据《元史·严实传》、元代杜仁杰《泰安张氏先茔记》中记载,元代太宗六年(1234年)东平行台严实委派泰山道士张志纯陆续修复毁于金末兵乱的泰山各庙,玉女祠、会真宫、玉帝殿、圣祖殿、岱岳观、朝元观等皆予增修,经构三十余年而无虚日,泰山旧观渐复。

进入玉皇庙中,正中有一片石头用花岗岩石栏围护,这里就是泰山极顶石,旁边立有一块碑,上面刻着泰山真形图和标志着泰山极顶海拔1545米的数字,很多游客在此留影。在极顶石后面便是正殿,由于正殿自古以来都是祭祀玉皇大帝的地方,所以被称为玉皇殿。

明代以前就有人在泰山极顶石上修建了玉皇殿,到明代咸化十九年(1483年)已经破败不堪。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河道总督万恭治理黄河时大获成功,受到皇帝褒奖,奉旨祭祀泰山,万恭看到玉皇殿建在极顶石上,这样人们就不能看见泰山之颠了,便将玉皇殿北移,露出泰山极顶石,从而形成了如今的规模。记者了解到,玉皇殿建于石基之上,面阔三间10米,进深8米,通高6.1米,为四柱七檩五架梁前后廊式建筑,两面坡五脊硬山顶。因气候条件较差,玉皇殿的筒瓦、板瓦、吻兽、垂脊都是由生铁铸成的。梁架上画着金龙和玺,前廊垫板上画着带有道教色彩的民八宝图案。

走进“玉皇殿”,里面供奉着明代铜铸的玉皇大帝像。道教认为玉皇大帝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仙中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除了统领着天、地、人三界神灵,还管着天地、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是神中至尊。玉皇大帝在泰山极顶被供奉,使泰山有了从神山、圣山到精神之山的最集中的物化的肯定。

玉皇庙院内极顶石。王长民 摄

东西配殿因泰山奇观而命名

玉皇顶是古代帝王的封禅之地,因此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在玉皇殿的西侧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四个大字“古登封台”来纪念古时的封禅。来到这里的游客看到这四个字可能会想,为什么古代帝王封禅时会选择这个地方呢?工作人员介绍,在玉皇殿的门口有一副清代举人王讷所写的对联“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也就是说,玉皇顶离天最近,在这里与天对话上天才能听得最清楚。在玉皇殿的上方还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柴望遗风”。这里所说“柴望”是指上古时期,在泰山顶上最早的祭祀活动:古人将柴架在山顶,点燃祭天,而这种“柴望”形式发展到晚期,就是历代帝王所进行的封禅大典了。在院内的左右两侧有东西配殿,它们的形制相同,两配殿均面阔三间,四柱八檩六架梁前后廊式,卷棚歇山顶,上覆灰布瓦,前廊每间均开四隔扇门,后廊正间开四隔扇门,两侧开四隔扇窗。廊步前后彩画均为清式旋子沥粉彩画。

泰山有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因东配殿是观看“旭日东升”最佳之地,所以称为“迎旭亭”,而西配殿则是观看“黄河金带”最佳之地,所以称为“望河亭”。在玉皇顶的院后还有观景台,在此北望,可以看到泰山后石坞,大小天烛峰,东、西尧观顶等景观,青山连绵不断,可观赏看“群峰拱岱”之景。

无字碑。王长民 摄

庙前"无字碑"之谜至今难断

凡是登玉皇顶的人,都会被玉皇庙门前的一块碑所吸引,这块碑高6米,由石柱、顶盖石、顶柱石组成,石柱截面呈长方形,前后边宽1.2米,厚0.9米,通体光滑,看上去古朴浑厚。但是有一点非常特别,这么大—块碑却不曾留一字,所以它被大家称为“无字碑”。又有人说它是“阙”,也有人说它是“石表”。这块碑是谁所立?为什么而立?成为历代以来人们争论的对象。在"无字碑"的左右两侧有两块小碑。右侧的是明代张铨所留下的一块诗碑,他在碑中写道:“莽荡天风万里吹,玉函金简至今疑。袖携五色如椽笔,来补秦王无字碑。”意思是讲,这块刻石为当年秦始皇所立,传说在石碑下面藏有皇帝封禅泰山的玉函金简,而到现在也没有证实,所以“至今疑”。而乾隆皇帝也认为无字碑是秦朝所立,在乾隆皇帝1771年所留下的—首诗中曾经写道: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意思是说当年秦始皇本想焚书坑儒,所以碑中不立文字。然而,以顾炎武、郭沫若为代表又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为“无字碑”是汉武帝所立。据了解,1961年,郭沫若来泰山看日出,清晨,漫天星光灿烂,可是,突然一阵轻雾疾飞而来,霎时间,本来已经微亮的天空又昏暗起来。郭沫若轻抚这块石头留下了这首诗:“夙兴观日出,星月在中天,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晨曦光晦若,东壁石巍然。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也就是说,郭沫若认为这块碑是汉武帝所立。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述了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的这次封禅:“东上泰山,泰山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之巅,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因文中记载是立石,而不是刻石,也就是说碑是没有字的,所以才有了汉武帝之说。而无字碑之谜,究竟孰是孰非,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作者单位:泰安日报社
责任编辑:陈相利
山东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