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献血状元”赵陟昊:父辈为国捐躯 我辈为民献血

北京学习平台2019-05-10
订阅
作者:潘福达

一张常年风吹日晒而面色黝黑的脸,一双常年劳作如砂纸般的手,一枚金光灿灿的“全国献血状元”奖章,一张抗战阵亡将士通知书……

这四个“一”,勾勒出北京市政路桥集团职工老赵的大半生。

赵陟昊珍藏的奖章和证书,是他25年无偿献血历程的见证。武亦彬 摄

老赵叫赵陟昊,今年就要退休了。几乎和他32年工龄一样长的,是他的“无偿献血龄”——默默坚持了25年,在北京地区献血时间最长、献血量最多,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献血状元”。

如果要从义务献血开始说起,那得回到他入职市政集团的第一年。

“当年啊,主要是因为生活困难。”轻抚着泛黄的义务献血证,老赵陷入回忆。

由于父亲生病,赵陟昊12岁就挑起了养家的重担。父亲去世后他更是得一边工作一边种地,靠菲薄的收入赡养母亲。28岁时,北京市政路桥市政集团招工,幸运的赵陟昊通过招工从河北定州老家来到北京,成了一名养路工。担心家里揭不开锅的赵陟昊哪怕天天干着重体力活儿,每天也只花两毛多吃4个标准粉馒头,把当天省下的1块多钱攒起来寄给母亲。

当年,赵陟昊头一回听说“义务献血”,他奔着献血后的42块钱补养费、营养费主动报了名。一年后他又献了一次,这些钱,他全寄给了母亲。

但风言风语却在他耳边响起:“总献血,这人是不是傻”、“为了钱连命都不要了”。赵陟昊不是滋味。在看到别人手中一张又大又红的无偿献血证时,他更是感觉到了一份酸楚。

虽然家境贫寒,但老赵的父辈都曾经冒着枪林弹雨参加革命——父亲为前线送军粮,二叔在敌后武工队,三叔是革命烈士,三姑加入了新四军。全家赤胆忠心,豁出命去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了自己。“人再穷不能穷志气!”父亲临终前的话、三叔的抗战阵亡将士通知书让他铭记一生。

“父辈能为国捐躯,我就要为需要的人献血!”日子依旧拮据,可他做了一个无悔一生的决定——无偿献血。

他的无偿献血就从入职第7年开始。从最初的每年献一次,到后来每年献血12次,25年间,赵陟昊献血法定次数达346次,其中344次都是无偿献血。献血血量中包括6000毫升全血,相当于一个半成年女性的全身血量;还包括21000毫升血小板、7200毫升血浆。

一些诱惑也随之而来。上世纪90年代,一家企业找到赵陟昊,请他顶替企业的献血名额,并许诺3000块钱营养费。面对这笔立马能改善生活的巨款,赵陟昊想都没想立马回绝:“我要无偿献血,为了救人!”

适度献血不仅有益健康,还能帮助他人。“为民献血”这份热忱,让赵陟昊常在身边人中宣讲献血知识。在他的影响下,朋友邻居也主动加入无偿献血行列中。他还是我国最早建议个人单次献血血量由200亳升改为400毫升的市民,也是第一批献血400毫升的无偿献血者;在他的坚持提议下,延长献血年龄、缩短献血期限等一系列新规落地。

直到2012年,由于到了法定限制年龄,赵陟昊终止了长达25年的无偿献血历程;但为无偿献血奔走的脚步没有停,各个宣讲现场经常能见到老赵的身影。

是什么一直支撑着他无偿献血?“不只是救人,还为了报国。”赵陟昊的话掷地有声:父辈为国捐躯,我辈为民献血;父辈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新中国,我辈无偿献血延续浓浓爱国情。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
北京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