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如(左一)走访村民
8月26日,天气炎热。廖俊如如往常一样,来到内江市威远县黄荆沟镇坭河村开展驻村工作。一路上,廖俊如向记者介绍村里的各种情况,大到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小到村民家中的琐事,她都十分熟悉。
廖俊如今年40岁,在坭河村开展驻村工作已有4年。4年来,她为村民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为坭河村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因为表现突出,廖俊如获得了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
廖俊如说,在村里待久了,对村子和村民有了感情,中间有过两次回县城的机会,但因为舍不得村子都选择了留下来,“村里在变化,想要坚守到最后,看到村民奔小康。”
一个月走遍全村,她是村民可亲的“小妹”
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展开,威远县委党校需要选派人员入村扶贫,当时已连续数年获得单位先进表扬的廖俊如成为了最佳人选,而从农村走出来的廖俊如也一直心系基层,十分愿意再回去锻炼一番。“参加工作后,更加怀念儿时下地干农活的日子。”廖俊如说。
作为一名党校老师,备课已是一种习惯。接到派驻消息后,廖俊如先将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深入学习了一番,来到村里后又主动向村干部交流学习基层工作经验,并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工作。
虽然出身农村,但毕竟离开多年,廖俊如对基层工作和群众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和群众沟通时方法也有所欠缺。为了和村民拉近距离,廖俊如穿着简朴,慎言慎行,但和村民交流起来还是很困难,村民把她当外人,有想法和问题不愿和她谈。后来,廖俊如才了解到,原来很多村民都认为“家丑不可外扬”。
遇到困难的廖俊如回到家后闷闷不乐,父母鼓励廖俊如要坚持,同时传授了“秘诀”——和村民聊天,不要一开口就问有什么困难,要从家庭琐事谈起,尝试着从子女、过往经历聊起……
带着父母的教导,廖俊如重新回到村民家中走访。面见多了,话题深入了,廖俊如也顺利走进了村民的内心,再走访入户时,村民对她的称呼也从“领导”转变为“小妹”。
一个月时间,她走遍了村里的道路和479户村民,记录写满了两个笔记本。
化矛盾解民忧,她是村民信任的“和事佬”
在村主任甘国有眼里,廖俊如待人亲切,也是村民信任的人。
11组村民董建曾是一名贫困户,已在2014年脱了贫。他有三个子女,条件都不错,他本人是下岗工人,有社保,只是他的妻子常年患病需要花钱。他曾要求村里将他列为低保户,村两委经过考察认为,其妻子虽然患病,但并不符合低保条件,没有同意他的低保申请。
如此,董建对村两委产生了意见,当廖俊如第一次走进他家时,他以冷脸相对。
为了化解矛盾,廖俊如多次到他家中沟通,由于其妻子和自己同姓,廖俊如将董建称为“姐夫”。为了转变他的思想,廖俊如给他讲国家政策,宣传村里所取得的成绩,并承诺会解决其妻子的医疗问题。后来,在廖俊如和村两委共同努力下,村里利用扶贫资金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了医疗保险,董建的妻子也在其中。经过这次事件,董建心存愧疚,还专门到村办公室道歉。“廖主任懂道理,说到做到。”董建说。
一天,70岁的村民黄凤莹跑到村办公室,向廖俊如和村两委告了她小儿子一状,称其不孝顺,不支付赡养费。听了老人的讲述,廖俊如随即上门了解情况。原来,不是老人的小儿子不愿意给赡养费,而是当时小儿子家里突发变故导致资金紧张,一时间拿不出钱,双方在沟通时又没有说清楚,老人一生气就“威胁”小儿子,如果不支付赡养费,就去村里告他。小儿子便赌气说,今后不再支付赡养费。
了解清楚事情原委后,廖俊如先向小儿子解释,讲法律、讲义务,并且让他不要对母亲怀恨在心。经过调解,小儿子当场拿出了应该支付的赡养费,同时经过和哥哥商量,决定今后支付的赡养费增加一倍,但是母亲考虑到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家庭,只在原来的费用上多加了100元。
尽心解决困难,她待贫困户如“家人”
12组贫困户罗文才由于患有哮喘病,连说话都费劲,第一次走进他家时,廖俊如内心就受到了震撼,不禁流下了眼泪。
罗文才常年卧病在床,他的妻子又患有智力障碍,他和妻子育有一儿两女,其中,大女儿已去世,留下一个孩子常年寄居在罗文才已出嫁的二女儿家。因为家庭条件差,罗文才的儿子一直没有结婚,全家人住在三间已经开裂的土墙房里,家里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凌乱的床、一个破旧的桌子和粮食柜、两个水桶就是全部家当。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种一点地和政策兜底维持。
离开时,廖俊如把自己兜里所有的现金都留给了这个家庭,一共600元,并承诺今后会继续帮助他们。
2016年,廖俊如和村干部通过整和资金,将罗文才一家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并送去了被子和一些床上用品。此外,廖俊如还向自己的单位申请了资金,为罗文才家购置了冰箱和其他生活用品。在廖俊如和村上的努力下,罗文才一家通过医疗政策兜底和教育政策兜底,生活负担得以减轻。
今年,廖俊如又向单位申请了2000元资金为罗文才家安装了自来水。
罗文才家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后,廖俊如又来回跑银行申请无息贷款,帮助罗文才一家发展产业,搞养殖、种芋头。
来来回回,廖俊如不知到过罗文才家多少次,变化,也在一次次的帮扶下,出现在这个家里。罗文才的儿子在附近找到了工作,还专门买了一辆摩托车方便去上班,并结了婚生育了一个孩子。家里有了稳定收入,罗文才一家成功脱了贫。
和罗文才类似,贫困户董世明、林祥等人也在廖俊如的帮扶下迎来了新生活。“廖主任把我们当作她自己的家人一样,尽心为我们解决困难。”林祥说。
努力争取资金,她为产业发展引“活水”
廖俊如刚到坭河村时,虽然已经有了办公阵地,但是没有办公器材,许多工作很难开展。为此,她回到单位要来4台电脑。此后,在单位每年拨付一定资金支持下,坭河村逐渐完善了办公设施。现在,办公室已经有了空调、打印机等设备。
2016年,村里开始组织贫困户发展产业,廖俊如带头入户摸底,收集村民意见,最后和村两委商量决定:先发展家禽养殖,然后搞家庭农场。
廖俊如决定购买一批每只重量在0.5公斤左右的鸡苗发给村民,避免因为管理不善而养殖失败。为此,她向单位争取到4800元资金,专门跑到养殖场精心挑选了一批鸡苗,运到村里发给所有贫困户。
廖俊如说,鸡苗发下去后,自己心里很忐忑,她担心村民缺少技术和信心,养殖业难以见效。为此,她经常到村民家中“监督”,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村民的鸡苗成活率十分高,达到95%。之后,廖俊如和村两委又帮忙联系企业寻找销路。
现在,13组村民董华江的养殖规模已经发展到500只鸡和鸭,每年能实现3万元左右的收益,而全村将养殖规模做到50只以上的村民有近20户,也有一部分村民跟着村里发展起了种植业。
2017年,村里要完善几个组的生产便民路建设,出现部分资金缺口,廖俊如又向单位协调,单位实在拿不出钱,领导就带着“第一书记”和廖俊如一起到相关部门争取,最终成功争取到20万元扶贫资金。
坭河村“第一书记”郑人戈告诉记者,廖俊如和自己同一批驻村,4年的共事中,廖俊如总是将事情做得很细致,也很能吃苦,她不怕苦,不怕跑路,村里很多资金都是她和威远县委党校争取得来的,为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帮助村民脱贫奔康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