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水得名
潇水发源于九疑山中的舜峰。舜峰位于舜庙之南,南临粤北连州,东邻郴州。舜峰上三石鼎立,直插云霄,峰势险峻,人迹罕至,峰下众山环合。
潇湘二水汇合处/赵层发 摄
古时的文献中对潇水的源流有明晰的记载。《大明一统志》载:“潇水自九疑山西流,过大阳溪北出江口,与巽江合。又西北至青口,与沱水合。入于泷,又东北流至永州府城东。”蒋本厚《山水志》云:“潇水源出九疑山三分石。”《道州志》曰:“潇水有三。其一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潇山下,有泉名潇川,其乡曰潇川乡,绕宜山,从宜江口出,与沱水合;其一小潇水,从小西门外穿城入,由潇源坊绕玉城山,从玉城桥出,与沱水合;其一出九疑朱明峰。”
据南京水利科研院和湖南水利专家实地考察,潇水全长346千米,比湘水流程长84千米;流域面积12094平方千米,比湘水流域多288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61.1亿立方米,水量比湘水多18.6亿立方米。按照河流命名的历史惯例和世界河流命名的规定,湘江的发源地应为潇水的源头,故将蓝山野狗岭称为“湘江源”。发源于此的潇水南流百里至三江口,曲曲折折,绕过九疑群峰,进入道江盆地,到道县后称为潇水,再穿都庞岭阳明峡谷经双牌泷泊进入零祁盆地,到零陵 岛与源自广西灵川海洋山的湘水汇合,称为湘江。
潇水是湘江水系中的正脉之一,是湘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古名深水,又名营水,东晋以后改名潇水。
古文“潇”字又作“潚”,其字从“水”,为水名,即潇水的专名。《说文》云:“潇,水名。”又云:“潚,深清也。”《水经注• 湘水》解释:“潇者,水清深也。”“深”字亦从“水”,亦为水名,即深水的专名。《说文》云:“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的中心位置,山体旁标出“帝舜”二字,一道泉源呈弯曲状从中央流出,旁注“深水原”三字。深水原即潇水源,徐霞客《楚游日记》称之为“潇源水”,又称“三分石水”。
潇水,古以深清得名,因其水流清绿幽深而为古代第一清澈莹洁江川,是中国唯一一条以清澈命名的河流。在潇湘二水中,先有湘水,后有潇水,“潇”原本是修饰“湘”而用,意为清澈的湘江。后来分而用之,变为了潇湘二水的名字。
湘水得名
湘水为湘江的一级支流,古时认为是湘江源流。关于湘江源头的定位,从古到今,有湘漓同源说、湘漓异源说、白石河正源说,都认为湘江源头在广西兴安县海洋山,到永州零陵区的岛与发源于蓝山县的潇水汇合后称为湘江。流传最广的是湘漓同源说。《水经注》中说: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宋以后称海阳山,近代称海洋山或海洋河)”“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如今,在广西兴安县白石乡石柱村近峰岭,立有“湘江源”石碑。这就是此前人们普遍认为的湘江源头。自2011年重新认定潇水为湘江源头后,湘水改称湘江西源,旧称上桂河,今天的《兴安县地名录》中改称白石河。它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白石乡越城岭海洋山近峰岭,在兴安县灵渠分水,七分入湘,三分入漓,经全州、东安,于零陵朝阳办事处注入湘江。湘水系零陵境内最大的过境河,境内流程27千米,占河流全长的26.1%;流域面积2149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22.7%;流入永州时流量为283.55秒/立方米,出境流量为774.5秒/立方米。
湘水入湘的地方是东安县的渌埠头,这里山峦迭起,江流湍急,江岸绝壁高耸,或水石相激,波浪翻滚;或厮磨舒缓,波光潋滟。尤其是每逢春夏烟雨,或晴初霜旦,整个渌埠头被笼罩在白茫茫的江雾之中,若隐若现,若幻若真,宛如一片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