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安荣:一隶融古今

辽宁学习平台2019-12-24
订阅

核心提示

霍安荣被尊称为“沈阳书法四老”之一。他秉承家学,研习汉隶,终生孜孜以求,熔古铸今,形成俊逸古朴、雄浑有致的书风,影响力达至海外。其注重学识的积淀,饱读儒家经典,著述文章情理兼备,喜赋诗,谙音律,留有诗作百余首,是一位综合修养深厚的书法大家。

辽宁省图书馆馆藏霍安荣作品。

隶书人才的培养是当今辽宁书法界的一个关注点,在辽沈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霍安荣即是隶书大家,他的书法成就与人生修为对后学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他的学生们得其教诲,在辽阔的黑土地上薪火相传书法的中国精神与文化血脉,汇入无尽的历史长流。

家学深厚五体皆能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居住在奉天大南关华严胡同内的霍家,已以隶书名扬辽沈。霍安荣的父亲霍绍光出生于晚清同治年间,博学多才,醉心翰墨。他精于隶书,细心研习汉之法度,又能考证碑学之渊源,故而他的隶书从古法中脱颖而出,成为民国时期辽沈隶书发展的中坚力量。霍安荣的舅舅王树翰亦喜欢临池,而又文笔畅达,二人经常一起交流切磋书艺。霍安荣出生和成长于这样的书香门第,家学影响深刻。霍绍光又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对霍安荣在书法学习上予以细心地指导,在深入经典,广临经典碑帖的历程中,父子总结艺术规律,深得隶法精髓,又不断融入个人理解,使霍安荣在五体皆能的基础上专心发展隶书,不断有所建树。

据沈阳故宫研究员、书法家沈广杰介绍,霍安荣初学楷书,临习唐之法度,规整、端庄、秀美,有翰林书法之风范,后又以楷法入行书,笔势俊逸流畅,当入台阁书境之壤。由于霍安荣深得父亲教诲,在隶书上用功甚勤。霍绍光为了让儿子学业有成,在霍安荣8岁入读私塾时,还聘请一位老秀才任家庭教师,专授诗文和儒家经典,增强霍安荣的文化底蕴。后来霍安荣考入奉天初级师范学校学习,12岁时曾以古体文参加东三省学生作文比赛,获得优秀奖,并以优等生的成绩毕业。

霍安荣草书作品

理论同行诲人不倦

霍安荣不仅在实践中探索书法的创作,还善于总结,进行理论梳理。他在《论笔法》中阐述,古人工书无他异,亦唯于轻、重、缓、疾之间精熟而已。故吾临摹碑帖,必须细心玩味某一笔轻而疾,某一笔重而缓,如此临摹,方可得前人之神味。

沈广杰介绍,由于博学,1957年,霍安荣被沈阳电机厂红专学校聘请担任语文教师。1959年,应学生们请求,霍安荣在家中开办补习班,传授古典文学,受益学生达百余人。1962年,霍安荣加入沈阳书画研究会,深入研究汉隶的变化,并以临习《孔庙碑》为主,加强方正秀润之力度,进而达到波磔分明、笔圆遒丽。他又再展家风,以《石门颂》为宗,将瘦劲笔意转入浑厚酣畅之态,意趣横生,形成独特风格。

1965年,霍安荣在书法家张绪昌的推荐下,任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师,主讲隶书的书写与运用,使其书法走进大学课堂,培育大量人才,霍安荣的隶书因此更加闻名于东北。1978年,霍安荣重返沈阳书画研究会,被聘为驻会常务理事。其隶书风靡各地,求书问道者络绎不绝。霍安荣善于讲解,引经据典,熔古铸今,受其辅导者无不称赞,其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竭心尽力。

霍安荣隶书作品

隶书传世享誉中外

1936年,霍安荣考入东北经学院, 系统的学习使其在儒家经学思想上进入更深层次的求索与研究,并刻苦钻研如何将思想赋予隶书的行笔,文质兼美的书法创作引发赞誉。24岁时他的书法作品即到海外展出,受到欢迎。1962年,其隶书入选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书法展览”,并在大阪等地巡回展出,博得日本各界人士瞩目。

著名学者、书画家刘墨博士记得年轻时到少年宫听霍安荣授课,课毕,学生希望得到霍安荣的题字作纪念,纸一张张递上去,霍先生尽力满足着大家的要求,他写字极慢,写之前必要辨别纸的反正面,然后根据内容来叠格,而且是米字格,然后再规规矩矩地一笔一笔庄重地写出,一张字要费很长的时间方可写成,绝不似今人的一挥而就。霍先生写字的时候不用现成的墨汁,非研墨不用,也就是说,他不管写多少字,要细细地研毕墨才会濡毫而作。我觉得这正是传统文人所应有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一种境界,一种从“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才能体味出来的格调。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吾乡陆严山先生作书虽率尔应酬,皆不苟且。此即便是写字时须用敬也。”吾每服膺斯言。

对于霍安荣书法精神蕴含的美学意义,刘墨曾在《中国艺术美学》一书中这样分析过:“在人的情绪中包含着各种能扰乱、玷污人的意识之流的一切秽物,当一个人在净化自己思想的时候,他的技艺就会上升到伦理的层次上来,并足以窥见一个人的内心深蕴。”

带着这样的想法,面对霍安荣的书法,产生了新的思考基点。他的书法中所蕴含的传统不仅在点线形式上,尤在精神意味上。其一生淡泊名利,清贫自守,性格温和平易,据说几乎没有人看过他有一次的疾言厉色。而当有学生向他请益时,他原原本本不厌其烦地向学生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看了那情景,才知道什么叫诲人不倦。

早年的霍安荣秉承家教,研习书法,承清末流行甚广的碑学思潮,他取法于汉碑,并遍临汉碑,或取其结构,或取其笔法,或取其神采……具体说来,在其隶书中,来自于《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的韵味最足,雍容沉厚,而《张迁碑》和《衡方碑》则给了他方正宽博的气象。隶书最能代表中国人的典雅庄重之美,毕业于由前清翰林任教的经学院且深受儒学熏染的霍安荣从这一书体入手,自能得其堂奥。他在取法汉隶的同时,也钟情清代的隶书名家,尤其是何绍基的变古出新更能引起其兴味。故在他的隶书作品中,可以看到来自于何绍基的散朗风韵。晚年的霍安荣变法意图更加明确,已经摆脱了摹拟的痕迹,向沉雄老健一路走去。如所书《李白五律三首》,“兴集挥毫存古法,学成用世有新风。居处择邻逢二酉,生平治学惜三馀”等最为代表。霍安荣虽然以隶书名世,他的行草书也不弱,是一种以书谱草法为基调的书风,结字准确,一笔不苟,也代表了他“吾道一以贯之”的风格。

著名书法家朱成国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中期得识霍安荣,由于在书界的甚佳口碑,霍安荣被尊称为“霍老”。当时求学问书者常踵其门,每见霍老不论老少尊卑,一视同仁,凡见来客,皆起身相迎。答疑解惑,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无所保留。遇契心处则爽声朗笑,满座为之欢洽。朱成国谈到霍安荣的隶书以孔庙三碑筑基,举凡《张迁碑》《衡方碑》诸东汉名碑无不悉心临习,辅以篆、草之法,多连博贯,终成独具一格的“霍隶”。1965年,48岁的霍安荣为辽宁省图书馆所书岳飞《满江红》四条屏是其中期代表作。点画瘦劲爽朗,字体疏阔,左右开张,具奋发之势,个性风貌已成。晚期书风一变,用笔多为中锋,筋骨内含,字势内敛,极具《张迁碑》意法。点画由清劲变为重拙,更加丰富多变,竖画稳健粗实,有如“金刚杵”为前贤所无。结体上愈见方扁,古人说隶有“隶欲精而密”之论,霍安荣之隶精密已到极致。隶书自有清以来,大家如邓石如、何绍基等,晚年隶书皆丰实厚重,浑古异常,尽得“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奇趣乃出”之旨。霍安荣的隶书,正合此正变,高韵深情,殊途同归,允为大家。其艺术成就正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

朱成国亦对霍安荣为艺之恭谨,每书字无论大小多少皆亲手研墨印象极深。每遇多字,先以铅笔标好,然后由左至右横式书写,用大笔写小字,所以字势丰厚润泽,虽历久仍墨韵如初。作品传世不多,人得之皆奉为至宝。

以隶书在书坛取得佳绩的青年书法家董晓琪谈到,霍安荣书法承袭汉隶法度,既有孔庙三碑的清劲秀雅、肃穆超然之意,又有张迁、衡方、西狭的沉稳苍厚、古拙奇趣、淳朴浑穆之气,其作品亦与清代隶书风貌相合,时见篆书婉转之意态,独具一格。其用笔横画平正,波磔深沉稳健,又不失灵动,运笔提按顿挫,藏露有势,笔健方圆,古意盎然。笔道丰实敦拙,不流于轻浮,波挑收笔处,或圆劲,或峭拔,使字的造型有沉凝飞动之势。结体舒展,中宫收紧,撇捺开张而时有急挑,转折圆润,字取横势,显汉隶宽厚博大之气象。其章法疏朗,分布匀称,节奏平和,赏之给人以白云逸意,清泉洗心之感。其题款或行楷,或章草,笔意高古,结构严谨,可见书路之广,文学底蕴之厚,传统功力之深,实让吾辈高山仰止。

霍安荣外孙叶欣说,外公出身于书法世家,天生聪慧且勤奋好学。霍家以善书而闻名,霍安荣隶书创作至高峰时享誉中外,向其请教、求其墨宝者盈门,位于沈阳故宫附近的“霍家大院”成了辽沈书法界的活动中心,每天从早到晚来访不断。当时辽沈大部分著名中青年书法家经常到其家中交流技艺,提高见识,其中的佼佼者有姚志忠、郭子绪、王贺良、董文、幺喜龙、佟铸、陈复澄等。 1981年在沈阳举办全国首届书法展,名家齐聚,并以此为契机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霍安荣作为“沈阳书法四老”之一,成为首届全国展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其隶书作品入选展览,为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作出重大贡献,影响辽沈书坛甚巨。

著名书法家聂成文赞其:汉隶誉传古盛京,谁人不晓霍先生。书法家董文赋诗:“胸中金石藏千拓,始得龙飞凤舞姿。”

霍安荣曾自咏《自题小照》“平生未解逢迎事,甘作书田一啬夫”,写照着他正直、淡泊、挚爱书法艺术的人生。

艺术家简历

霍安荣

霍安荣(1917年—1981年),字尊阁,沈阳人。1917年10月27日出生在沈阳大南关华严胡同一个书香门第翰墨之家。其父霍绍光是一位颇有学识的书法家,尤精隶书,是清末著名汉隶大家。霍安荣为辽沈书法前辈,“沈阳书法四老”之一。长于经学,亦通诗律,自幼承家学,研习书法,五体皆能,尤以汉隶驰名。书法作品入选全国首届书法展。上世纪60年代,其作品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曾长期陈列于日本皇宫中。其不仅文章做得好,书法艺术的根基也很牢固,从习大小二篆开始,行、楷、隶、草五体皆修,而且各体均有深厚基础。早年临习《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西岳华山庙碑》,中年临习《张迁碑》《衡方碑》,晚年又临习《孔庙碑》《石门颂》等。24岁时,其书法作品在日本展出并受到好评。他爱好广泛,不仅饱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并谙音律,对社会其他方面知识亦喜之探求。1936年考入东北经学院求学,1938年学成毕业。1948年,其隶书成为书坛佼佼者。1962年,进入沈阳书画研究会从事书法研究工作,同年,其隶书作品参加了中国书法作品赴日展览。他的书法精品,不仅受到日本书道同行的赞誉,并给予特殊的礼遇,被选挂在日本皇宫内。此后他曾先后任沈阳市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辽宁分会理事。1965年,霍安荣受聘于鲁迅美术学院,任书法教师,1978年,重返沈阳书画研究会。著有《论笔法》,影响深远。(记者 凌鹤)

来源:辽宁日报
责任编辑:高鹤 郭星 金文政
辽宁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