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佛山学生走进粮仓,感受家乡粮食发展史

广东学习平台2019-10-17
订阅
作者:魏英、李志颖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恰逢第38个世界粮食日前夕,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第二小学学子到白坭沙围村稻田公园开展“乡村振兴,奋发正当时”研学游活动,走读家乡,感受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在本次研学中学子们对家乡粮食以及粮食加工的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在“粒粒皆辛苦”的稻香中受到了熏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

白坭镇第二小学的学子参观稻香公园。

白坭粮仓的年代记忆

三水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是广东省的产粮重点区域,曾是广东“四大粮仓”之一,每年人均上调国家商品粮居全省之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三水建起了大批“苏式仓”保存粮食,获得“全国第一个保粮无霉县”等荣誉。白坭镇是典型的水乡,紧靠西江、河网密集。历史上,白坭因为背靠西江航运经济带而有“西江第一大港”之誉,呈现过“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户商”的繁荣景象,白坭旧粮仓见证了白坭农耕文明的辉煌。

三水最早的粮仓是“苏式仓”,上世纪80年代初,三水又推出了浅圆仓,这种浅圆仓被习惯称为砖圆仓。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三水国家粮食储备库内又建起了平房仓。

白坭粮仓全貌。

可以说,三水近代的粮仓就是以以上三种形式为主体的。白坭镇西江边沙围的粮仓遗迹,就有浅圆仓和平房仓两种,都是年代记忆的载体。

从粮仓到“良仓”

随着现代化新粮库的兴建,旧式粮仓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白坭粮仓,改造成为西江创意良仓,是白坭镇乡村振兴核心项目之一,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展览、创意、商务、生活为一体的创意园区。

西江创意良仓新面貌。

西江创意良仓位于白坭镇的中心枢纽位置,是乡村振兴的科研和人才培训基地,华南农业大学特色产业基地、广东省农科院博士工作站等机构在此挂牌成立,为白坭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项目支撑。

西江创意良仓是白坭实践探索展示、游客服务以及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展示厅、游客服务中心、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农耕记忆体验馆等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乡村振兴人才、资源、服务的中心枢纽。

白坭粮食加工史

白坭是周村银洲贝丘遗址所在地,根据三水地方史记记载,遗址是目前可知的三水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亦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人类的活动,自然就伴随着粮食的生产以及加工。

从古至今,三水的粮食加工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各个时代都有特定的粮食加工工具,1911年后,三水才陆续出现粮食机械加工业,但设备简陋,属串机械操作,且加工成本和费用较高,并不能取代农民靠大小竹磨、石堆加工稻米的繁重劳动。

到了1918年,三水才出现了第一家私营的机器碾米厂(穗隆米机),当时被称为“米机厂”。1926年,三水成立米业碾谷总工会。这个时期,白坭的米机厂和乡间石磨碾米作坊并存,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过往粮仓工作人员运粮场景。

现代的粮食加工厂,如国营三水县白坭镇粮食加工厂,则是伴随着“白坭镇粮食管理所”的设置在1985年建设的,一直到“粮管所”撤销而一同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国家粮食政策的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三水昔日的粮食生产、储存、加工等,已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粮仓、粮食加工厂,如今又肩负起新的使命。

粮食加工厂迎来“升级”

在白坭粮食加工厂的旧址上,一座粮食博物馆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未来,这座白坭粮食博物馆讲展示古今名人、伟人们论粮食、与粮食有关的经典故事、粮食的发展,粮食种植、收割、仓储、加工,以及千百年形成的粮食文化。

白坭粮食博物馆不仅是一座自然类博物馆,还将打造成一座兼具“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阵地”“乡愁历史宝地”等功能的重要粮食文化基地。这里将成为粮食文化展示以及粮食研游学的中心。

来源:南方+客户端
作者单位: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陈彦槟 陈韵琦 阮志峰
广东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