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 | 杭州“湖滨晴雨”:沾着露珠和泥土 10年蹚出基层民主协商治理新路子

杭州学习平台2019-12-26
订阅
作者:李婷婷 吕啸

“湖滨晴雨”民情民意工作室民情观察员们在交流

杭州西湖边,有一个“湖滨晴雨”民情民意工作室,取自西湖新十景“湖滨晴雨”之名,蕴涵“民情晴雨表”之意。

“湖滨晴雨”民情民意工作室(以下简称“湖滨晴雨”工作室、“湖滨晴雨”)成立于2009年12月28日,这是全国第一个“民主促民生”社区互动平台。

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其创新形成的以“一室、六站、两员、四报”为主体的“晴雨工作法”,不仅畅通了社情民意的收集渠道,也搭建了基层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交流互动的桥梁和平台。

很接地气的“湖滨晴雨”工作室

十年成长,它发展成了观察事物的“千里眼”、收集民意的“顺风耳”、服务基层的“直通车”、经济建设的“显示屏”、社会稳定的“信号灯”、民生发展的“晴雨表”。这个完全从基层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民情民意工作室,如今有了75个民情观察员,共收到社情民意、舆情信息17931条,并向上级部门报送专题信息4732篇,推动解决1600余个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将民生晴雨幻化成了居民心中一道通向幸福的彩虹。

“湖滨晴雨”工作室:收集民意的“顺风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了“中国之治”的新篇。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湖滨晴雨”工作室提供了典型样本和示范,也成为“中国之治”新画卷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平台发挥大作用

“湖滨晴雨”工作室是怎么诞生的?

从创建之初,“湖滨晴雨”就是杭州市委在治理模式创新上的重要载体。2009年,杭州市委办公厅带着“如何让民主促民生政策落地”的课题,来到湖滨街道调研。此前在湖滨街道的光复路148号,发生了政府为居民加盖厕所,却由于分配问题反而引发新矛盾的事情。

为了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杭州市委向“民主促民生”要办法——经过近一年酝酿,“湖滨晴雨”民情民意工作室成立,意在搭建一个党委政府、媒体、专家学者和市民群众四方联动的社会舆情信息收集报送、民情研判和民主协商平台。

工作室的基本架构和工作机制包括:

“一室”,即“湖滨晴雨”工作室,亦称“民情气象台”;

“六站”,即街道下辖6个社区均设立“民情气象站”;

“两员”,即民情预报员和民情观察员;

“四报”,即“民情气象一天一报”“民生焦点一周一报”“民生时政一月一报”“民生品质一年一报”;

“三机制”,即信息报送机制、处理反馈机制、效果评估机制。

“湖滨晴雨”工作室虽诞生在基层,但是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其秘诀就在于“即时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整合协商力量、定时分析联动反馈、适时满足群众需求”的协商治理规范程序。独特的运转机制也成为治理创新的基层标本,吸引了30余家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前来调研,并成为多个机构设立的基层联系点、社会观测点等。

日常运转中,“湖滨晴雨”工作室建立了一套常态化机制,开展“相约星期五”等活动,围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未来社区”建设等社会热点话题,收集群众看法、建议、金点子,使政府的决策更科学,也让关心发展、关注民生、热心参与的居民群众抒发民意。

小治理聚合大参与

一张长桌,两排椅子,杭州市上城区“湖滨晴雨”工作室坐落在湖滨街道一个普通的居民区。平日里,民情观察员们会围坐在长桌两旁,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家务事”。

“湖滨晴雨”工作室民情观察员们聚在一起讨论问题

老旧小区停车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吴山路社区民情观察员张鑫泽认为,以立法来规范停车治理和小区管理,对提升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希望杭州市能出台一个《杭州市机动车停车泊位划分管理条例》,来整治和规范当前机动车停车泊位无序管理的乱象。”涌金门社区民情观察员张秋国说。

这些“湖滨晴雨”工作室的民情观察员,都是十多年的老朋友。经过他们的热烈讨论,工作室收到了不少“金点子”。

社区治理的问题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光靠政府工作人员,难免挂一漏万。“湖滨晴雨”的民情观察员们分布在各个小区,从身边事做起,从身边人聊起,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湖滨晴雨”民情观察员的所见所感,直接来自群众的切身体验。虽然看起来“小”“微”,但是具体、直接,消除了传统治理手段中的盲点。据介绍,“湖滨晴雨”工作室收集到的17931条民情舆情信息中,有近1/3属于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此,工作室通过来信来访交办、舆情专报、专题恳谈会、人大政协提案建议等形式予以妥善解决。

小舆情发挥大效能

社会舆情工作具有双向性,对下要关注和收集基层热点舆情和民生诉求,对上则要高质量报送舆情信息,服务大局、服务决策。“湖滨晴雨”是中国社科院设立的“全国社会心态观测点”、复旦大学设立的“城市治理研究观测点”,被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大学等列为党员干部社会治理现场教学点,还被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设立为“立法基层联系点”。

以近期的猪肉价格上涨为例。一段时期以来,猪肉涨价并带动其他物价上涨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对基层百姓生活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群众有什么具体反应?“湖滨晴雨”民情观察员、东坡路社区居民钟凯说:“猪肉的涨价,非洲猪瘟无非是个导火线,而实质问题是各级政府部门对市场存在的隐患估计不足、措施不力、方法偏少。”在“湖滨晴雨”工作室主任、民情观察员徐利民看来,物资供应链尤其是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政府要建立应对措施和制度。

一句句,一篇篇,是老百姓的心里话,也是直接反映国计民生政策在基层实际反响的大实话,同时也给省、市、区、街道的治理决策“打补丁”,为构建城市的四梁八柱助力。十年来,湖滨街道根据专家学者和民情观察员的意见建议,相继推出老小区“美化家园”“晴雨管家”“晴雨客厅”“晴雨学堂”“晴雨议事坊”等创新和实事项目300余项。

民情观察员的不少好提议变成了惠民好政策

而在杭州市层面,根据民情观察员的提议,这些年来也出台了不少惠民好政策。如,2011年出台“60岁以上老人乘公交车半价”的惠民政策,让老人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根据居民普遍反映的老人用餐难问题,成立“老年人百味食堂”,解决居家老人吃饭难题;针对“垃圾处理”难题,提出“实名制”推进家庭垃圾分类建议,在湖滨街道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已在全区、全市相继推广。

小服务彰显大情怀

好的社会舆情工作,离不开完善的机制、过硬的队伍。“湖滨晴雨”工作室最宝贵的,就是一支热心公益事业,热衷于为城市发展和百姓福祉做贡献的民情观察员队伍。

目前工作室内的75个民情观察员,有街道的“两代表一委员”、居民骨干、支部书记、社区书记,还有不少“90后”与“95后”青年。通过“湖滨晴雨”这一平台,老百姓从幕后走向台前,主动参与社会治理,从“被管理者”变为参与城市治理的“决策者”。

“‘湖滨晴雨’工作室就像老底子城市里的茶馆,正如20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所说的,要了解真实民情就要到茶馆里面去。”青年路社区老党员、民情观察员沈智慧说。

东平巷社区副主任、环保卫生委员郑欣自从成为一名民情观察员后,最直接的感触是“有话说、有人听,能采纳”。“工作在第一线,平时遇到居民提出的一些问题,要层层汇报,处理问题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通过‘湖滨晴雨’这个平台,能第一时间把问题汇总到相关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居民对社区的满意率。”

基层民众通过“湖滨晴雨”参与决策

在十年的磨砺中,基层民众通过“湖滨晴雨”参与决策,逐步从草根语言走向专业语言,实现了群众性和专业性的平衡、生活化和科学化的协调。

为老百姓反映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促进问题解决;为立法和制度建设出谋划策,贡献金点子,助力搭建城市的四梁八柱;为政府和民众之间传递社情民意,沟通融合,凝心聚力,使决策更务实有效……“湖滨晴雨”工作室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的基层民主协商治理新路子。类似“湖滨晴雨”这样生动有力的创新实践,也为“中国之治”做着来自基层的、沾着露珠和泥土的点滴努力。

来源:杭州日报 杭州市上城供稿中心
责任编辑:王铖杰 张一寒 郑霞
杭州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