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前曹镇郑庄村村民获得分红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现有878个村、46万人、104万亩耕地。耕地是平原县最大的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导致无法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成了影响农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从土地规模化经营入手,平原县尝试破题乡村振兴。
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
2017年5月18日到25日,平原县前曹镇郑庄村委大院,连续7个晚上灯火通明。一场改革,在这个村庄悄然发生。
郑庄村是省定贫困村,有125户、430口人、1322亩耕地,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居住,郑庄村种粮主力军加速流失,留下种地的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及部分在家的妇女。郑庄村遇到了大部分村庄面临的共同难题:地,将来由谁种?
郑庄村党支部书记郑传蓬在走访时,有村民提出,能不能由村里把地种起来?郑传蓬心里没了底。
郑传蓬的烦恼县里帮他解决了。平原县委组织部决定在郑庄村试点由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
土地入社的过程充满曲折。郑庄村很多村民对是否入社摇摆不定,他们担心集体种不好地,收入没保障;对入社政策不明白,心中有顾虑。
前后几经协商,最终确定了“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群众利益在先。合作社实行两次分红,首次保底分红,按一亩麦季900斤小麦、秋季1100斤玉米,除去生产成本计算收益;第二次盈余分红,50%归群众,35%归合作社经营者,15%归集体。正常年份群众每亩收入1200元以上。二是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允许入社农户留出自留地。三是坚持工作到家到位。入社社员全程参与合作社章程和协议的制定,将群众提出的小麦补贴归谁、水费谁来承担等问题,印成“明白纸”发放到户,同时每户都由一名村干部负责联络,解答群众疑虑。
账算清了,事说明了,顾虑打消了,群众入社的决心也强了。当年5月25日,全村125户中的115户加入了合作社,入股土地达1014亩,户入社率达92%。当年9月,郑庄村的经验在全县推开。
2017年以来,平原县的农村党支部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工作中,逐渐探索了三种模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的“桃园模式”、领办创办+田园专业合作社服务的“王杲铺模式”、领办创办独立面向市场的“郑庄模式”。目前,全县累计成立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236个,流转土地16万亩,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
“没有土地的规模化,就没有农业的高效现代化。农业大县推进乡村振兴,最根本、最现实的路径就是发挥土地优势,做好土地文章,打破‘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模式。”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说。
为降低土地规模经营风险,平原县还成立了“四个中心”,即工作推进中心,为全县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工作把脉定向;农技服务中心,负责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龙头企业培植对接、合作社运营等;惠农政策整合中心,整合惠农政策;为农服务中心,负责农资供应、粮食收储、农机作业等。
手握良田闯市场
距郑庄村15公里的桃园街道,另一种尝试也在进行。
2017年6月,山东鲁望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向桃园街道提出,希望能给他们流转出上万亩成方连片土地搞现代农业。9月,桃园街道发动22个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将2万亩土地以入股的形式,集中流转给了该公司。
土地规模化种植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
29岁的何石宝是西南大学的农学硕士,尽管导师帮他介绍了在城里的工作,可看到“平原县有良田百万”的招才宣传时,他心动了。
2018年5月面试的那天,何石宝看到了在地里忙活的平原县鲁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孔繁涛。成千上万亩流转土地展现的现代农业的未来,让他激动不已。除了每月6000元工资,县里还有人才补贴,最终他决定留下来。两个月后,他的妻子、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的许幸来了,农学硕士杨春雷、卜璐璐也来了,他们带来了现代化种植理念和技术。
2019年开始,这些硕士们当起了农场主,每人负责1000亩地。
桃园街道计划再用3至5年的时间,通过“领办创办+各类规模经营主体”的模式,对全街道8万亩耕地全部实施规模化经营。
平原县顺势而为,于2018年11月19日举办了“携手‘强企名校’开发共建百万亩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研讨洽谈会”,由146个企业、合作社组建的“平原现代农业产业联盟”揭牌成立,先后与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等25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科技小院”项目,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两院一基地”,与山东省科技厅共建“农科驿站”,67名博士、硕士领衔的农业专家团队在平原当起了“田把式”。近期,县里又与中农新垦(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投资1.5亿元建设智能仓储物流项目,打通了平原到京津的绿色蔬菜供销渠道。
坚持“三集中”原则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
2019年6月19日,德州市召开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进现场会,平原县桃园示范区被列入观摩点,其全域规划的思路和模式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
全域规划是桃园街道与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乡村振兴方面开展的尝试,着力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地怎么种?人往哪去?钱从哪来?产业如何发展?人才如何引进?集体经济如何壮大?未来乡村的发展,土地要规模经营,人要集中居住。
桃园街道的63个村中有54个村需要拆迁安置,建设资金缺口约30亿。54个村庄拆迁复耕后可腾出8300余亩土地指标,交由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入市交易,按每亩35万元计算,可收回资金约29亿元。
2018年4月,桃园街道吴家村第一个开始拆迁。开完群众大会仅3天,全村112户全部搬完!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距吴家村1.5公里远的地方规划建设了“桃园小镇”,小镇一期安置整体拆迁的13个村,楼房都是带电梯的小高层。
桃园街道将有关做法提炼为“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街道驻地集中”的“三集中”原则。平原县总结桃园街道“三集中”原则,形成了全域规划乡村振兴的思路:规划建设“三区”。建设农业种植特区,以党支部领办创办为主、多种规模经营主体并存,计划用5年时间,推进全县80%的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推进桃园示范区等两处县域高端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和恩城、王杲铺等7个乡镇(街道)产业园区建设,扶持百个对商品初加工的产业强村,打造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产业、多业态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新型城镇社区,以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保障,推进新型城镇社区建设,推进人口向县城、镇区、特色村落有序集中。去年以来,平原县完成了22个村庄的拆迁复耕,腾出土地指标3500亩。
(稿件原载于山东《支部生活》杂志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