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物丨最美科技工作者吴乔:痴迷于科学之美

福建学习平台2020-01-17
订阅
作者:杨珊珊

“我经常和学生说,做100个实验,其中99个失败了,这是再平常不过的,因为自然规律就是需要我们深入探索,特别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吴乔,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从事科研工作20余年,她一门心思投入核受体领域研究,取得了原创性突破,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2年和2017年,她的研究成果两度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5年,作为中美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吴乔赴美学习。一年后她顺利完成博士论文,谢绝美方导师的挽留,选择了回国。吴乔说,当时国外的科研进展快,技术先进,让她大大拓展了眼界,也愈加认识到国内外科研水平的差距和奋起直追的必要,她想回到厦大,为培养自己的母校作贡献。

核受体中的Nur77生理功能是吴乔选择的研究方向。作为一种蛋白,Nur77广泛表达于肌肉、腺体、内脏,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促进或者抑制的角色。

“每个核受体就像一把锁,需要找到它的钥匙,也就是和它匹配的配体,才能够打开锁,激活核受体的功能。”吴乔形象地解释说。而摆在她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激活Nur77。

事实上,国际上对该领域的研究从未停止。2003年,国外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在《Nature》上发表了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给核受体Nur77“判刑”,称核受体Nur77不存在体内配体。

权威的论断并没有吓退吴乔的研究步伐。2008年,她和团队通过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终于发现了Nur77的体外配体。这个配体可以激活Nur77的生物学功能,从而被进一步用来研究对肿瘤、炎症以及代谢性疾病等治疗的潜在前景,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指导的研究思路。

尽管科研工作十分忙碌,吴乔依然重视教学工作,除了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她还主动承担本科生的部分实验课。在她看来,一定要手把手地教本科生,才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传授给他们,也能鼓励更多学生走上科研之路。她对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获得了学生投票评选的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称号。她还从全国参选的老师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卢嘉锡优秀导师奖”。

有人说,20多年就研究一种蛋白,科学是枯燥的。但在吴乔的眼中,科学也是美的。“普通人看到实验小鼠如预期一般长出肿瘤或发生炎症,会觉得可怕,我们却很兴奋,这是我们在探索控制肿瘤进程以及找到发病机制的最美结果。科学真理之中蕴藏的是独特的美。”吴乔说。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单位: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金林舒 郑第腾飞
福建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