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成都青白江:数字看巨变 开放向未来

四川学习平台2019-09-30
订阅
作者:余芳

新中国成立7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硕果累累的70年,也是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70年。

1962年,青白江地区生产总值仅有0.22亿元。其后一段时期,因历史原因,工业产业更是持续下降。青白江因工业而生,其经济总量自然也受到影响。

1968年后,生产逐步回升。进入70年代,年产30万吨合成氨项目在川化厂兴建,同时,成都钢铁厂线材轧机的建成、成都合成洗涤剂厂新建投产以及区属“五小”工业的兴起等,增强了青白江区经济实力。1971—1974年,工业生产以年均递增7.8%的速度发展。

197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成都钢铁厂天然气炼铁5立方米竖炉试验装置工程,6月又到四川化工厂视察;12月,成都钢铁厂自建厂以来首次盈利742万元,上缴利润300万元,从此揭掉亏损帽子,全区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时期。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一座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以化工、冶金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城镇在成都平原东北部拔地而起。到了1990年,青白江区主要化工产品合成氨、三聚氰胺、高纯氩气、催化剂的产量在全国同行中居第一位;工业硫酸产量在西南地区名列前茅;钢和钢材产量在省内地方钢铁行业中的比重分别占26.3%和32.3%。当年,青白江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9亿元,财政收入达1.029亿元,成为成都市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过亿元大关的区(市)县。

进入新世纪,川化、攀成钢面对转型升级大势逐渐急流勇退。然而,大型国企的转型,并没有让青白江区经济一蹶不振,而是乘着“一带一路”东风,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里继续铿锵前行。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38.26亿元,同比增长5.1%;2017年达421.52亿元,同比增长8.9%;2018年达475.05亿元,同期增长10.5%,经济总量持续攀升。

经济结构之变

产业结构是评判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产业结构方面,1978年我区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30.6:57.3:12.1;1988年为28.6:54.1:17.3;2008年为6.8:72:21.2;2018年为3.3:68.9:27.8。

“虽然从占比绝对值上来说,始终是第二产业占主导,但第三产业正在逐步追赶,连年上升。”专家分析,青白江是国家“一五”时期在西南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都是“工业独大”。但随着近年来青白江区加快转型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从最新数据看,上半年我区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2.6:67.1:30.3,第三产业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8%,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发展协调性不断提高。同时,就工业内部结构而言,也在不断优化。上半年,青白江区新增企业6690户,同比增长421.1%。其中,新增新经济企业604户:绿色经济244户,创意经济379户,流量经济234户,数字经济126户,共享经济81户,智能经济27户。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青白江区新兴产业持续增长,经济新动能加速成长。

开放合作之变

1956年9月,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设的中型氮肥厂——四川肥料厂(今四川化工总厂)在青白江区破土动工;1958年8月1日,成都钢铁厂正式动工兴建。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于此,合作互助,共同书写一座工业之城的辉煌。

青白江,从一开始就不是封闭的。

尤其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青白江区除了国内合作,更加大了国际开放力度。1991—1993年,青白江区先后发展了巨人树制衣有限公司、锦华特殊钢材有限公司等9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1994年,美国宝洁、日本味之素、德国梅塞尔等相继到青白江区投资,兴办独资或合资企业7家,当年实现出口创汇168.6万美元。1996—2000年,青白江出口创汇额年均增长率为43.74%。

2001—2005年,随着中国东部产业的转移,成都东郊产业结构调整,青白江区外贸外资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先后增加了飞亚曲轴、焊研威达等外贸(外资)企业16家,2005年出口创汇达到2550万美元。

但青白江人并不满足于此。

2013年4月26日,沿着古丝绸之路遗迹,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现代丝绸之路”—中欧班列(成都)正式从青白江区出发。从此,青白江与万里之外的欧洲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双方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

中欧班列(成都)的开通,让罗兹成为了中国商品进入波兰和中东欧市场的门户,班列双向运行后,青白江也成为波兰及欧盟产品进入中国及东南亚市场的桥头堡。这些年,中国的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配件、服装鞋类、家具建材、花木水果等搭乘中欧班列(成都)发往全球;意大利的红酒、荷兰的奶粉、德国的啤酒、丹麦的饼干等多个国家知名特色产品也都通过中欧班列(成都)源源不断地运输回川。

青白江的经济,跟随中欧班列(成都)一起快速发展。201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增至了13亿美元。

投资规模之变

火车,不仅拉动着丰富的货物往返于中欧之间,也拉动了地方投资的繁荣。

1960年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0.3亿元,而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1960年的1032倍。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中欧班列(成都)的通道红利,犹如一个强大的“吸盘”,吸引着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纷至沓来。仅2019年上半年,青白江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就同比增长22.7%。

世界的版图很大,青白江的朋友圈还可以再扩展。

四川省综合实力“十强县”“西部最大的铁路物流枢纽”“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市、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区”……一个个荣誉,耀眼而夺目。这既是新时代对青白江的嘉许,更是青白江给予投资企业美好未来的最大底气。

总投资285.5亿元的成都市呈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青白江五星级酒店等84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055.3亿元的苏宁云商物流基地等97个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47.2亿元的丰树成都青白江物流综合平台等53个项目实现竣工……青白江区投资形势一片大好。

沿着中欧班列(成都)延伸的方向,青白江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正日新月异。

作者单位: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陈千 钟小俊 邓也
四川学习平台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