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初秋的阳光洒满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北山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城的大街小巷,潘艳梅一手牵着5岁的小儿子,一手抱着3岁的侄子,一同送到幼儿园上学。图为潘艳梅(右四)送儿子侯发学和侄子侯发强上幼儿园。刘君 摄
潘艳梅是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瑶寨的一名瑶族姑娘,相亲认识了龙胜泗水乡里排壮寨的侗家小伙侯光祖。潘艳梅与侯光祖成家以后,为了孩子们上学方便,夫妇俩在县城租了房子。把孩子们送到幼儿园后,潘艳梅坐班车到娘家黄洛瑶寨参加长发表演。图为潘艳梅(前排右一)在表演节目。刘君 摄
黄洛瑶寨距离龙胜县城约20公里,这些年发展特色旅游,村寨里过去从事传统农耕的红瑶妇女,纷纷投身于长发歌舞表演。“我们瑶寨这几年搞民族风情旅游,我就不出去打工了,参加寨里的长发表演,方便照顾家里,每个月收入也不错,多的时候能有6000块,够一家人日常开销了。”潘艳梅说。图为潘艳梅和村民们一起表演节目。刘君 摄
潘艳梅的爱人侯光祖家在龙胜泗水乡龙甸村里排壮寨。里排壮寨四面青山环绕,满目苍翠。每天,侯光祖86岁的外公侯正荣都早早起床,生火支锅打油茶,山村里特有的古树茶香很快弥漫了整个屋子。每天喝上两顿油茶,早已成为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默契的饮食习惯。图为侯正荣在家中打油茶。刘君 摄
侯正荣是壮族,50多年前,他退伍回到家乡,与邻村的苗族姑娘喜结连理,生下了女儿侯日孟。上个世纪80年代,侗族小伙王成建来到这里指导果树种植,与侯日孟两情相悦,就留下当了女婿。后来,侯日孟生下了侯光祖和侯光源两兄弟。侯光祖随父亲是侗族,侯光源则随外公是壮族。图为王成建上山砍牛草归来,走在回家的路上。刘君 摄
现在,侯光祖是泗水乡龙甸村党支部书记。龙甸村近年来动员村民种植百香果、枇杷等,村民收入越来越好,里排壮寨的最后一个贫困户在2018年也脱贫了。这几天,侯光祖忙着联系工程队在村里修一座风雨桥,既方便乡亲们出行,又可以增加一处文化景观。图为侯光祖(左)在和工程负责人商量建造风雨桥的事宜。刘君 摄
侯光源娶了湖南的汉族姑娘黄世红,两口子常年在广州务工,每逢周末会和家人视频聊天,平时,在老家读书的两个孩子交由嫂子潘艳梅照顾。加上自己的两个孩子,潘艳梅便成了四个孩子的家长。刘君 摄
平日里,儿孙不在身边,王成建老两口割草喂牛、照料果树、种菜摘瓜,山村的生活简单又充实。图为侯光祖的母亲侯日孟在家中喂牛。刘君 摄
人丁兴旺家和顺。侯光祖两兄弟成家多年,并没有依照当地习俗另盖新房分居,而是选择共建一栋楼房与父母同住。这座三层楼房宽敞明亮,一楼带落地窗的大厅正中挂着一幅刺绣,上面绣着“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当天是周五,按惯例,潘艳梅要带着孩子们回到里排壮寨看望老人们,这是一家人的“小团圆”。图为侯光祖的父母与刚回到家的孩子们玩耍。刘君 摄
到家喝过油茶,潘艳梅夫妇一起在厨房张罗晚饭。锅碗瓢盆的响声,让厨房里充满了温暖的烟火气息。图为侯光祖与潘艳梅在厨房做饭。刘君 摄
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简单一餐饭融合了5个民族的口味。苗族常打油茶,所以饭前都要喝碗油茶;前一年冬天做好的腊肉吃上一年,这是瑶族的习惯;侗族无酸不成席,餐桌上特意准备了酸肉;还有壮族爱吃的糍粑、湘妹子爱吃的辣椒……图为侯光祖一家人坐在一起共进晚餐。刘君 摄
侯光祖一家2014年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图为侯光祖一家的合影(2016年拍摄)。“家和万事兴”,是一顿丰盛的晚餐,是餐桌上的欢声笑语,是这个多民族家庭平淡温暖的幸福生活,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刘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