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因淮河而得名,取“淮水安澜”之意。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淮安书写了一部治理淮河、兴修水利的峥嵘史书,从昔日的洪水走廊变成了良田万顷的鱼米之乡。
伴随着阵阵白浪,由上海往返淮安的翔宇二号货运船停靠在淮安新港泊位,岸边45吨的吊机立刻运作起来,将船上的集装箱精准地移至一旁等待的卡车上,并将岸边货物装载上船。
淮安位于京杭大运河中部,是大运河上最古老的交通枢纽,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的美誉。明清鼎盛时期的淮安是黄、淮、运河的交汇之处,“面湖背海,左江右河,镇居其中”,是当时全国的漕运枢纽、盐运枢纽和河道治理中心,每日船舶川流不息。然而,自淮河水系遭到破坏后,淮安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
1950年,新中国第一次治淮高潮拉开了序幕,淮河成为新中国全面系统治理的第一条大河。1952年,苏北灌溉总渠建成;1969年,淮河入江水道工程开工;1998年,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工;2003年,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漫漫治淮路,让淮安实现了“城在水中,水在绿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新画卷。
巢暖引得凤来栖,伴随着淮安水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货物“陆改水”“散改集”。近年来,淮安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二类水路口岸开放运行、打造内河集装箱枢纽港,2017年,淮安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超亿吨,位列全省内河第一,实现了淮安亿吨大港的目标。
2017年底,淮安新港正式开通二类水路开放口岸,运行淮安至上海港外贸航线,大幅提高了淮安进出口贸易效率。2018年,淮安新港货物吞吐量超过300万吨,其中集装箱量达14.3万标箱,成为江苏省内河集装箱第一大港。
“亿吨”梦圆,蓝图已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得水而兴、治水而安的淮安,正以更加昂扬自信的姿态破浪前行。